小时候课本里有一篇《渔夫与金鱼》的文章,讲的是一个贪心的故事。
前段时间去苏州做医疗志工,下午有安排了民工子弟学校的静思语教学。在准备课件时,我又想起这个故事,于是把它加到我讲的内容当中。
今天不是要讲这个故事,今天要讲的是关怀照顾者。在《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渔夫是一位照顾者,他辛勤地工作,照顾全家人温饱。他的境遇因为一条会说话的金鱼而大起大落,以前读这个故事,只是一味责怪老婆婆的贪心,现在换个角度看,渔夫老爷爷何尝没有责任。
渔夫的懦弱和无原则,助长了老婆婆的贪心。就像有些父母,重男轻女,对家中男孩奉为掌上明珠,从小不沾阳春水,只是一味的给予给予,很少关注孩子内心需要什么,最后养成孩子骄纵乃至偏激的个性。
在现实的生活中,也碰到不少棘手的案例,看着亲戚朋友为之受苦,实在不忍心。后来试着从过去的关怀经验里梳理思路,也从一些专业的心理书籍里得到启发。
如果需要调整的案主(也就是有问题的那一位)问题比较严重,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其他人过多的介入,或者没有专业/有经验人力的介入,何不换个思路,先从关怀案主的照顾者开始呢?
照顾者是最爱案主的那个人,但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找不到与案主互动的平衡点。有些照顾者只能任由案主自行其是,事后唉声叹气,抱怨自己歹命;有些照顾者则是不断与案主起冲突,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关怀照顾者,不是代替TA去照顾案主,而是先安抚照顾者,让照顾者长久积压的情绪得到疏解。其次是协助照顾者改变与案主互动模式里不合理的部分,调整心理预期。
常听到照顾者说的一句话:“TA以前不是这样的,TA要是和正常人一样就好了。”
如果有机会和照顾者聊天,我就会问案主小时候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有问题的,后来TA们做了什么。再者是问照顾者和TA另一半的成长经历,还有照顾者眼中的父母及父母关系等等。
从照顾者的口中,我们能拼凑出TA们过去生活的图景和关系网。越是复杂的家庭,这个关系网越是复杂,在复杂的关系网中,每个人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当中,于是有些对案主至关重要的影响事件,就被所有人忽略了。
总结这么多年对所关怀者说的最多的话,竟然只是这几个词——不生气、不回避、要乐观、多感恩。
生气让我们无法冷静下来思考这么多年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很容易把责任推给另一半,推给父母,推给社会。很多照顾者一开始都会表现出很无辜,不管是隐忍的,还是暴躁的照顾者都有这种特质。
再者是回避问题,不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对问题的解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TA吃了这个药、看了这个心理医生,病怎么还是这个样子。”一口吃不成胖子,生活的道理和照顾者说起来,很多人都懂,但是换个问题,就转不过去了。
怎么让照顾者要乐观、多感恩呢?
首先别把我们当做指导者,当做关怀者。让照顾者认识到我们和照顾者一样,也都在尘世奔忙,也都有烦恼,不同之处只是我们的心态不一样,为人处世的方法不一样,我们可以做的到,照顾者也可以做得到。
其次是陪伴倾听,《渔夫与金鱼》里的渔夫,怕是很憋屈的一个人,在未遇到金鱼之前,不知道被老婆婆埋怨了多少回,被虐了多少遍,他又那么善良,从不会和老婆婆吵架,把所有的憋屈埋在心里,但是埋的越深,伤害就越深。照顾者也是,我们其实不用急着要解决问题,帮助照顾者和其家人走出困境,我们需要做的是静静的听,有时插个嘴,有时也陪着哭一哭,有时抱抱TA。
接着是感恩照顾者,赞叹TA的优点,鼓励TA继续往前走。很多照顾者在得到赞叹时,都很不好意思,TA们过去可能从没有被这么赞赏过,当我们从照顾者的眼神和体态里,看到这些赞赏TA们很受用。
还有感恩照顾者,感恩TA们的坚守,TA们的不离不弃,很多照顾者陷在小家庭里,看不到外面,也不会做横向的比较。往大的社会环境看,有些人遇到这种事,早就跑了,而TA们没有。
我们感恩照顾者,照顾者反过来感恩我们。我们再引导照顾者去感恩案主,感恩另一半,感恩父母,感恩更多的人。说的具体些,我们是一个示范者,是一个老师,让这些绝少在家人面前感恩的照顾者,有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当然一开始照顾者会别扭、会不习惯,这一样需要我们鼓励,需要我们一遍接着一遍的示范。
会感恩的人肯定不会悲观,当照顾者打开尘封已久的心门,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给予TA的一切时,带着案主走出现时的困境,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人事逢逆境,当欢喜顺受,自有好因缘好果报!
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