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在日复一日中渐渐地流逝,外公也每日做着同样的事情,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地过着他“奴隶般”的学徒生活。
去店里的第二年,外公除了做些店里打杂的活以外,又充当起了“保姆”的角色,掌柜的小女儿3岁断奶后,为了节约开支,辞退了奶娘,让外公带小孩,若是小孩偶尔有个哭闹,老板娘不问青红皂白,轻则劈头盖脸一顿骂,重则就拿笤帚打,为了尽可能地躲避莫名其妙的责难,白天他带着小孩逗留在街头巷尾,到了晚上把孩子哄睡了再抱到老板娘身边,然后收拾好店铺,当所有的事忙完,总是能听见街上打二更的锣声……
原本以为能跟掌柜的学点傍身的手艺,照此情形看来,别说掌柜的也没有真的要传授手艺的意思,即使有,也没时间去学呀,奈何前无去处,后无退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吧!
直至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新的学徒,说起来应该是算外公的小师弟,但人家身上有“标签”——既是老板娘的堂侄又是“洪门秀才之后”,为人刁钻圆滑,还猴精,有这两重身份“护体”,初来乍到根本不把外公这个“师哥”放在眼里,经常对外公颐指气使的,但终究吃不了“学徒苦”,没呆几个月便借口去抚州中学读书离开了……
他的到来,却让外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家或许出身好,吃不了苦可以另寻出路,而他却没有退路,只能忍受当前困苦,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
从那以后,外公坚信穷人只能靠知识改变命运,一有时间就看各种各样的书籍,练字,没钱买纸笔,就利用白天带小孩出去闲逛的时间,在鄱阳湖的沙滩上用小树枝练字,他那一手隽秀的毛笔字就是如此练出来的,每当逢年过节时他就为邻里亲朋写春联!
因为外公不甘平庸,自强不息,渐渐地,掌柜的对他另眼相待,开始真正地传授印刷的手艺给他,他本来就天资聪慧,加上刻苦好学,很快就能独挡一面,掌柜的甚是欣慰……
本以为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了,但老话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4月的一天夜里,外公突染恶疾,腹痛不止,高烧不退,掌柜的请郎中看过但病情严重毫无起色,掌柜急得手足无措,与其说他是担心外公的身体,其实说白了是怕外公万一不测死在他店里既怕担责任也怕不吉利,立马拍电报至抚州通知家里人来把外公领走!
太奶奶接到电报,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和自家兄弟推着板车,踩着她的“三寸金莲”,行走了三天三夜到达了鄱阳湖,把外公接回老家治疗,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毛病,(外公的回忆册里并未提及,所以我也未可知)经过四个月才基本治愈,令原本一贫如洗的家更是负债累累,仅管大病初愈,却也不得不马不停蹄地赶回鄱阳店里帮工以补贴家用和偿还债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