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影院,我发现自己的胸口堵得慌,并不是为梵高的死,却又不知道为了什么。虽然看的过程中已经数度落泪,可这远远不能释放我的难受,真想找个地方好好的哭一场。
我是个艺术盲,一直以来,对梵高的了解仅限他的那副《向日葵》,羞于承认的是,我没有从这幅画里读出什么惊艳的东西来,我以为人们之所以热爱梵高,是因为他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人们总是觉得失去的东西才更加美好。
据说会去看这部电影的只有两类人,要么是真爱粉,要么是装逼犯,我觉得我哪一类都不是。
我是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影评,了解到它是世界上首部手绘油画电影,我喜欢那些有创意的、独特的作品,而这一部,从它的原材料来说,毫无疑问是我喜欢的类型。不仅如此,那篇影评里插入的手绘动画看起来非常的唯美,色彩斑斓,即使像我这样不懂艺术的人,也被那些画面所深深吸引,也是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梵高的画竟然是这样美,只恨自己以前的浅薄和不求甚解。
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连串不平常的数字:125位画家,7年时间,65000张油画,我被这样的数据深深感动,在这个快世界里,居然还有人愿意花这么长时间这样精心去打磨一部作品,不由得对它充满敬意!我相信这样的态度做出来的电影必然是匠心之作,诚意之作,没有理由不好看,就算它不是“致敬梵高”也会是经典。
文中关于梵高的描述,也有一串数字打动到我,“从27岁开始画画,梵高画了十年,37岁就死了。但在这十年里,他画了800多幅油画,1000多幅的素描,100多幅的水彩…是的,他十年画的,比绝大多数画家一辈子的作品多”。我被这组数据惊呆了,毫无疑问,这是用生命在作画的人,这样的画怎么可能不是好作品呢?
然而,在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认为梵高画出了伟大的作品”!
而我,没有理由不去看这样一部已经在这么多方面吸引到我的好电影。于是我广发邀请,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看,可我一个人都没有邀请到。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梵高,还没看电影,就先体验了一番梵高的孤独和落寞,难道跟梵高相关的事,都是这么寂寥的吗?还好我以爆米花为诱惑,成功邀请到了我的女儿,我的原意是想带她去进行艺术启蒙,和她一起享用一顿视觉大餐。
没有搜索过电影的剧情,也没有百度梵高的生平,就这么懵懂的走进了电影院。那一场只有寥寥几个人,毫无疑问,这并不是卖座的电影。我们放弃了之前选择的前排座位,自由选择了倒数第二排,这里有最好的观影角度。
一开始,真的没太看懂,因为自己对梵高的了解太少了,只是觉得画面的确很美,但和平常的动画比起来,的确又少了许多精致。看着看着,这些渐渐都不重要了,深深触动我的已不是画面,也不是情节,而是梵高一生的际遇。毫无疑问,整个创作团队都是梵高的铁杆粉丝,因为电影里描述的梵高,有那样高尚的灵魂,对绘画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他的善良,他的简单,他所遇到的那些人,都给我留下了对梵高极好的印象,我对他同情到心痛!尤其是他的善良、简单和热爱,至于疯狂,我没怎么从电影里看出来。
他,在现实世界里,敏感又孤独,他是一个另类,一个怪人,一个不被尘俗所接纳的人,是一个仿佛什么都做不好的人,是一个无用的人,可真像却是,那些都不是上帝派给他的工作,他有更重要的工作。他的弟弟提奥说“他的画就是他本人的写照”。当我看到他那些色彩璀璨的画时,我想,那是怎样火山般的内在才会有的色彩呢?
影片里有两次读到梵高写给弟弟的信,都让我落泪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么一个在此之前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梵高的际遇如此的感同身受。难道我也有着他一样的无奈、一样的挫败?难道我在他这里寻找着慰藉?就像梵高自己从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故事中寻找着慰藉一样? 我不知道,只知道一种莫名的难受堵在胸口。
电影太短,短到我以为还没看完就结束了,而这已经花费了125位画家7年的时间,我不能贪恋更多,片尾曲也很美,是这部动画和这位画家人生最完美的诠释,我想听完再走,可是女儿已在催促,小小的她看不懂,而我并不希望她看懂,她感兴趣的是,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她把这部影片当成了一个侦探片,这样也好,我不想她像我一样沉重。走出影院,我明白,这部电影的命运也将和他的画一样,有些人很爱,有些人很不以为然,对于想看剧情的人们来说,这部影片简直索然寡味。但一定有一些人,会比我更动容。
看完电影,我深知自己对这位艺术家了解太少了,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相当于一个启蒙,我决定开始看他的传记。倘若没有读过他的故事,也就无法读懂他的艺术。“我,就在我的画中。”文森特.梵高这样昭告世人。
在读梵高传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更多。我想,接下来,我应该会写一系列文章,《由梵高的一生所想到的》,不是要去谈梵高的作品,我也没那个水平,我想谈的,是从他的人生中所解读出来的很多东西。我认为,他短暂的一生里所留给人们的启迪,可远不只是他的画而已,他简直就是上帝在人间上演的一部微电影,可以解读出来的价值并不比他的画作低。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