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这巷子以前还曾经叫过胡同。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属合院式建筑。康熙57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属禁地。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浓缩南北民俗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受,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内涵。
成都人很信奉的一句话,人生不一定要活得有声有色,但至少要有滋有味。这滋味既是指唇齿之间的味道,也在说日常生活中的悠闲。而成都最能代表这滋味的地方是宽窄巷子的院子。记得林语堂先生曾描摹过令人向往的院落,他说:“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而这些风景都能在成都的院落里找到。院落是属于历史的,一踏进这里,似乎像乘船渡过了一条数百年的河,青石板、旧砖瓦,灰砖砌成的花坛里种满了天竺葵,四下皆是青苔,看起来是旧旧的模样……也许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念旧的,软绵的……
仿佛赵雷《成都》里唱的那样: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走过小酒馆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