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雄故里点滴
□胡赛标
我生活的侨乡古镇思贤村,是个很耐人寻味的名字,很个性,不浮飘,有婉约的深度。
它曾叫“思边村”。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谁给改成思贤村。在历史章节里,它似乎是平淡质朴的村落。这个在稻田里矗立起来的村庄,以它的质朴、自然、田园、文化,让人沉醉迷恋。
自吴氏始祖纲公于明永乐22年(1424年)肇基,走过近六百年的风雨沧桑,虽有中书第、司马第、大夫第、儒林第、明经第、二座半圆形土楼的建筑,在现代仍是寂寞寥落。
其实,我们一直没有真正读懂思贤,甚至连它的村名都没有读懂。
谁也没有料到思贤村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故里,会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现在它还是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走进思贤公园,只见古色古香的牌楼雄伟峙立,灯笼高悬,琉璃飞檐,彩龙栩栩,孔雀开屏,凤凰吻花,绚丽缤纷,吴伯雄题写的“思贤村”三个金字,丰腴秀雅。四周杨柳扶风,棕榈耸绿,假山石椅,草地茵茵;远处铺天盖地的碧荷,清澈萦洄的小溪,纵横清幽的田园,与房前屋后的芒果树,摇曳绰约的竹林相映成趣,让游人沉醉迷恋。
而最吸引我的,却是牌楼右侧一位村人为纪念母亲捐建的仁慈亭。此亭造型别致,为莲花形,亭顶是莲芯,双层琉璃瓦顶为卷起的莲瓣,宛若观世音打坐的莲蓬;大圆柱上镌刻着楹联曰:“仁心存恻隐施人达人任所欲,慈念信恭宽爱众亲民随谦和”。它让我倏忽闪现出吴伯雄父子三度回思贤村谒祖省亲的音容笑貌……走过绰约的荷塘,小巧玲珑的吴氏宗祠出现在小山坡下。它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坐东向西,单层砖木结构,白墙黑瓦,木门飞檐,青石铺地;大门联题“渤海源流远,吴山世泽长”。门楣左右高挑大红灯笼;宗祠两侧建有厢房,后山草坡石台,绿树葱茏,杉柏森森;祠前草坪茵茵,池塘荷叶田田,整个建筑呈现虎形,质朴简洁,清新淡雅,典型的客家祠堂风格。奇特的是池塘不是客家常见的半月形,而是鲤鱼形状,寓意鲤跃龙门。
吴氏宗祠上厅正中悬挂黑底金匾,堂号为“崇德堂”,蕴含“尊崇先祖谦让至德”深意,有厅联佐证:“登堂思让德,入庙凛高风”“过渤海以溯渊源食其德饮其和三让高风思宛在,登吴山而怀木本春已濡秋已降万年礼祭庆延长”。这些厅联保留了客家人薪火相承的文化密码:不仅标明思贤吴氏一支出自渤海郡(今江苏无锡)远祖吴泰伯,而且解开了思贤村命名之谜。孔子在《论语》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对泰伯的赞美可谓登峰造极。思贤,思贤,思慕先祖泰伯“三让天下”之贤德也。1989年悬挂祠堂的吴伯雄题匾“敬宗绍德”,仍然可见文化之脉的生生不息。祠堂右厢房外,是新建的“吴氏文化画廊”,陈列着一幅幅吴伯雄访问大陆、回乡寻根的珍贵照片,我仿佛又听见吴伯雄站在草地上激动人心的讲话:“最敬爱的客家乡亲,大家好!天气虽热,我的心更热,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文化,同样的血缘,我们的感情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切割的……”
2000年,第一次踏上思贤村,戴美玉说:我特地穿上红衣服,就是要以客家新娘的身份走入吴氏宗祠
绕过中书第,跨过小石桥,来到清幽雅致的思贤小学。校园绿草萋萋,花团锦簇,绮丽如画。吴伯雄父子陈列室里,整齐地摆放着他们捐给思贤小学的钢琴、小提琴、萨克斯、几百册图书、客家花布袋、光盘、贺年卡、相册《感恩的心》……在校厅门口,我清晰地记得吴志扬伉俪与小学生互动合影的情景。吴志扬深情地说:“我的儿子取名‘宣贤’,意为我们不仅要思念先贤,而且要宣传先贤的美德……”吴门家风在一代代传递,接续。思贤村的方楼以中西合璧的应昌楼、官宦世家的中书第为代表。中书第由举人吴清华,任职中书科中书时扩建,外门联曰:“中正通家国,书田课子孙”。内楼雕刻精美,悬挂光绪帝圣旨匾二块,建有书房,联书:履正道以持身由义居仁前哲格言宜恪守,顺舆情而处世尊贤容众先民大度实堪师”。楼外植有一棵近二百年的古柏,虬劲葱郁,成为乡愁的标记:吴伯雄祖父童年时随父迁台,别人问他对家乡的印象,他只记得有这棵柏树。思贤村有二座半圆楼:小巧玲珑的居安楼和四堂结构的善余楼,还有一座前方后圆的连山楼。善余楼石门,厚墙,小窗,黑瓦,三层,内方外圆,四厅递进,结构幽深,居民众多,黛黑的屋脊铸有白色的公鸡与狮子凝视远方……此楼是火贤公所建,三百多年,他又在圆楼左侧建方形长安楼,门前建小水池,构成奇特的“风箱火炉”式结构,以纪念他的打铁生涯。思贤村土楼大多在后厅堂壁上书写有堂名:积庆堂、树德堂、浚源堂、种德堂、同志堂……折射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阳光炽炽。走过古朴的关汇桥,瞅见蓝天映衬下,巍峨的永丰亭如一幅厚重的油画。亭子土木结构,立柱回廊,白墙瓦檐,葫芦攒顶,抬梁构架,建于嘉庆年间。此亭六角形,不知为何当地人却叫它“八角亭”。后来,方从八卦之妙找到答案。亭内楹联众多,三层分供观音菩萨、福德伯公、大帝诸神、文昌帝君、五谷帝君,折射出客家人泛神论的文化心态。白墙上贴着《慈恩颂》:“多少慈爱牵挂,送走岁月年华;多少忧虑牵挂,染白他的头发;眼泪为我串串落下,慈恩像永恒不谢的花;在这世界有谁最伟大——就是我的爸妈。”读完代表侨胞心声的《慈恩颂》,我忽然喉头哽咽,眼噙泪花……当我最后站在吴伯雄祖居墙址边,菜园葱茏,从吴伯雄曾祖父吴圣昌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迁台湾桃园县,时光倥偬飘过一个半世纪。我在探究吴家“祖孙三代桃园县长”的秘诀。我在吴志扬海峡论坛的发言里找到了答案:“要以王道服人,不以霸道折人,所谓王道就是照顾好百姓的需求。”
这张最早在大陆报刊发表的全家福,是笔者在2007年第11期《名人传记》刊文《台湾政坛的客家骄子》配图之一
我又联想到吴伯雄最喜欢唱的歌是《感恩的心》,个人相册亦命名为《感恩的心》。崇德,思贤,谦让,感恩,王道,我读懂了它们的同一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