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黄昏时分,支付宝推送了一条主旨为ofo取消押金的消息,随即我和邻座同事便张牙舞爪的议论开了:
“支付宝怎么和ofo合作啊 ” ---我
“哟呵,你还看不起ofo呢,你知道吗”,怒目圆睁,眼神犀利“Mobike的创始人是广告出身,而ofo的老板是一名典型的创业者,ofo的单车质量要比mobike的好.......” 同事
纳尼,ofo单车质量比摩拜的好,Are you kidding me?当然为维持公司和谐,我冷静、理智且佯装无知的问:“这消息都是谁放出来的!“
“哎呀,别人都是这么说的。”同事云淡风清的说。
无非是两个好事者在为别家公司瞎操心,但是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却止不住在脑中、心中思忖度量。
曾几何时,个体对于事件的态度取决于别人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的对错与否。正如和我讨论处于风口尖端的共享单车的同事,她自己甚至都没有使用过任何一款单车,仅凭偶然听得、看得的说辞就斩钉截铁的发表自己的认为......
这何尝不代表着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一项事件发生,被媒体曝光,随即各社交平台、网络写手甚嚣尘上,即便不了解事件真实始末,也四号没有阻碍其煞有介事的发表观点,批评讨论;接着,四通八达的互联网瞬间就可以将事件传播开来,在这一波一波的传递中,原始事件被加上满足不同人需求的渲染,而为数更广的民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民众,就被这些已然出现满足各方利益的言语牵着鼻子走。更大范围的横七竖八的讨论开始了!!
一个热点事件会引来会成千上万的人关注,可人们关注一个热点事件大多数时候并不考虑事情本身是对抑或错,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人的看法,是万千网友的看法。是错非黑白、对错美丑,没有人在意,人们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正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在渐渐遗忘独立思考的能力,事情发生,先去看看大V、大咖们是怎么说的。嗯,不错,挺有道理,真棒。转身我们便将看到的观点态度换个句式变个形容词作为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事情的原貌如何,并没有人真正关心。
在这个过程,第一个播报事件的主体,紧随其后进一步播报、发表评论的各种群体都在塑造事件,在原始的坯上,你一画我一笔,再经过网络环境这个大熔炉的煅烧,呈现给大众的而是与坯全然不同的瓷器,并不是图案绚烂如锦的瓷器就一定是上乘佳作,观者需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擦亮双眼才可识得好物。
还如不久之前,蒋方舟在圆桌派中描述自己为两性市场上的被选择者,众人纷纷围观,表达自己的心疼。尚且不说广大民众的一番好意,针对蒋方舟在节目中的表达,我们是否有真正独立思考过,它是否是一句单纯的陈述句。两千年的时间沉淀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我们无国能敌的语言艺术。
看到一个人,面对一件事,我们总是太急于下结论,说结果,你真正了解你见到的人吗?你完全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吗?你对此有过思考吗?
犹如叔本华所说: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空闲就拿起一本书。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在商业社会里,懂得思考的人肆无忌惮的利用着民众懒于思考的特点,借助热点事件、利用各种营销策略来吸引你的注意力,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果我们凡是都问一句“真的吗?”“这是真的吗?”或许我们能够更加清明澄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