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吸引这个词,是很早就有感触的。在一次大的自我整理中,我发现我身边的人,其实都和我有着很相似的地方,还有一些是这些相同点之外的,对彼此独特的吸引力。
大学舍友,上下铺,算下来已经共同生活了四年有余,很多事情的感触是很相似的,生活里那些细微而又与我们而言炽烈的情感,总是化在彼此的一个会心的微笑里,那种感觉,很美好。因为你知道,有人懂你。
不在身边的一些朋友,只是偶尔联系,却也没有疏离感,会知道,只要我们开口,听到的回应还是温度依旧。我是一个对朋友很挑剔的人,很难接受一个人,而接受了,就是始终的认可。朋友说这样其实不好,限制了自己的圈子,少了很多的可能性。但是,作为这么慢热又有强迫症的人,接受起一个人真的不容易。
不过说也奇怪,接受一个人也并不困难。有时候某人说了一句什么话,我就会不自主收起防线,放出自己,距离感也会瞬间消失。始终不是主动的人,别人对我的态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我回应的态度。
我朋友圈很小,性格大家也说有些内向。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我总会最喜欢那个笑起来害羞的人,而这种吸引,就是因为里面有自己的影子吧。
说说我这小圈子的生活吧。
我使用的东西,选择的朋友,喜欢的物品,连同我本人,都属于小众。年轻的时候很自卑很自卑,即使现在稍微好些,自卑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别人的那种侃侃而谈,做不到别人那样呼朋引伴,做不到别人那样总是迅速和陌生人打成一片,我恨自己不是这世间的大多数。现在,我却暗自庆幸,幸好我不是大多数,本身已经算是很平凡了,再做一个大多数,人生该多乏味。
经常去吃饭的食堂,每次很多人排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个打饭的阿姨和大叔就认识了我和舍友,每次打饭都给我们多打一些,还会对我们微笑。这种感觉是很真实直观的,她们对我们不一样。我和舍友针对食堂阿姨为什么认识我俩展开探讨。我俩都不是话多的人,外表也不出众,怎么就吸引到了食堂的阿姨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往事,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因为每次打完饭之后,我们都会主动说一声谢谢,算是一种习惯,但是于她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感动吧,所以打饭也特意照顾我们一些。后来我们和食堂的阿姨很熟,会聊些闲话,会谈些家常,也会在一个假期之后的重逢里,感受到重逢之喜悦。
我始终觉得相似的人才会相吸,而这些感觉不会错的。就像门当户对,终究是要讲求相似性的。我不知道如何吸引更多人,也不想让自己的世界太吵闹,就慢慢吸引愿意靠近我的人,我也尝试去靠近不同的人吧。
我今年24岁了,还没谈过恋爱,身边人给的结论就是,我圈子太小,接触的人太少了,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些改变,也不知道,该不该做些改变。我不贪心,就把握好留在身边的一切吧。你们觉得呢?
ps附一张与朋友聊天图,这吸引力,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