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午看了一篇公众号,关于有人因为频繁发朋友圈被吐槽。其实在刚看到吐槽时的话语时,同样会不自觉地代入被吐槽的一方,毕竟很多时候自己也是屁大点事就发个朋友圈动态。
但是在这篇公众号里,我看到的并不是对这种“爹味”指控的赞同,反而是支持和鼓励我们去记录自己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引入知乎上的一个高赞回答。
有人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了?”高赞回答是:想得太多,在乎的太多。
诚然如此,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发朋友圈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想要得到微信里朋友们的点赞和认同,如果没有点赞,评论,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的话题起的不对?
就像我之前发的一个关于我对《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男主角的评价,写了长长的一大段,最后没有一个人出来跟我分享观点,以至于那条动态之后我便把朋友圈动态设置了三天可见。
那种失落继而会觉得是种羞耻,羞耻于我的格格不入,以至于会觉得自己的伪文学。实际上那部小说我确实是带着认真态度认真看完过,曾经也为它在朋友圈发过几次片段分享,但最后朋友们“无动于衷”的反馈,让我不知所措。
直到看完了这篇公众号文章,我开始被那句,”如果想要快乐,就不能太关注别人“所征服。
我自知是个普通人,炫不了富,只有生活里的吐槽和抱怨,朋友圈的惬意也是我想表现出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其实我一直认为我的记性不好,一件事过几周便忘了细节,后来我发现某天跟同事聊到了地震的话题,我说我们之前有遇到地震,办公桌子是抖动的,当时还以为是抖腿的原因。
没想到我把这件事说出来,组里的同事基本上都表示,不记得了,忘记了,甚至直接反问有吗?为了证明我说的是真的,我特意打开朋友圈,截图了那时发的动态,大家才恍然大悟。
对此,我在想如果当时没有发那条朋友圈到今天我可能就真的不记得当时那场小轰动。
02
我有一个小癖好,以前还在高中的时候喜欢写日记,记简单的生活,记悸动的暗恋,记考的并不是很好的成绩,记不知道未来在何方的迷茫。
后来谈了恋爱,依旧没有改掉记日记的习惯。生气吵架时的气愤、委屈以及自我傲娇的发奋图强。后来分手,我会再次翻开日记去看当年的心境之下写出来的感受,还会留下评语与日期。
这对我这样念旧的人,不管是写日记还是选择记录在朋友圈里,都是一种对过往表达珍藏的方式。只是后来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就像我羡慕很多人明明长相普通,却能毫无胆怯地去晒自拍,对此,我只能是佩服。
我在各种P图软件里对我颜值的自信远不及生活中淡妆素颜下的自己,就是因为很多时候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后来日记记录直接改成了朋友圈动态,于是很多时候我都会跑去翻自己的朋友圈,看看那些年的自己。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着。
我的快乐应该就是没点屁事就发个朋友圈,喜欢点赞的我也会礼尚往来的点赞,出没朋友圈却不点赞的陌生人,基本上都设置了仅聊天。
甚至后来有遇到一个爹味催婚的学弟,我直接把他微信删了。这种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的自由和快乐,留着没用,我的人生不需要无关紧要的人出来指手画脚。一直到现在,想到这件事的我依旧觉得当初的删除行为是正确的。
平时一直刷微博,每天都有新的瓜。认识的,不认识的,毁三观的,令人错愕的,有时候叹息,有时候群怒,好在没有去参与网络上的口水大战。
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好时代,但也是个不好的时代。好时代在于,它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言论的自由,不好之处,在于这个趋势造就了一群“网络人生导师”。
他们不仅仅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上,还可能存在于你的朋友圈里。你晒个旅游照,他嘲讽你闲得慌不怕热;你晒个美食图,他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说你浪费钱;你晒个做饭图,他说你以后的男人有福了。
好在这是在朋友圈,你能随时拉黑删除,但是在网上却总是会因为言论被抛到风口浪尖上。
03
我有次在微博上看见有个人转发了余秀华前男友发的隐私视频,视频里的余秀华谩骂着。博主转发着还在评论中放大了余秀华骂人的“有败斯文”,对此我客观评价了句,便被几个人连追着怼。
就那件事,当时也是把惹得一肚子的火,跟他们掰扯了几句后,我直接举报了那个视频,没过一会,系统提示,投诉成功。
我再点进去的时候,发现那几个人都把我拉黑了。后来我发了动态感慨了句,便也记住教训。千万别跟那些三观不正的人讲三观,因为无论你怎么解释,在他们看来,错的永远是你,于是你就活该被骂。
后来,我再也不参与网上的撕扯口水战,有感慨的就分享到微信群里跟三观一致的人聊聊感受和看法,而不是化身网络正义侠,换上身袍便开始施法,敲破键盘只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的脑子里。
这样的教育让我也不会随便去评价陌生人的朋友圈,不喜欢的言论,直接做屏蔽或者拉黑删除处理。作为网民,管住自己的嘴,能解决99%的问题,包括自我的精神内耗,包括无端的口水之战,包括避免带着恶意的互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