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最喜欢讲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话也对也不对,暂且我们就按对的来理解吧。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认为很多我接触到的家长并不知道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因为更多的时候,他们所培养孩子的声音并不是来自自己,而是别人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做,他听到别人应该这样做。很少去做考究。
我一直保持一个比较特别的观点,不要培样“听话”的孩子,甚至可以说要培养一个不听话的“熊孩子”。我曾经给很多人讲过一个故事,即如何训练一个听话的小狗。
你想得到一个听话的小狗,步骤有三:
1、准备一个尿垫,一发现它尿在尿垫之外,你就要训斥它、打它,并指给它应该尿在尿垫上;
2、如果它偶而尿对了一次,你要马上奖励它;
3、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它的习惯建立;
你看,就是这样简单。
仔细想想,有些父母带孩子真的跟这个太像了。有时候当我看到那些乖巧、听话、懂事、内向封闭的孩子时,我就特别的心疼,我能想象得到他们曾经得到过什么样的遭遇。他们被养育者很“认真”地训练过。
身为父母,你觉得顺从听话的孩子会有多大的出息。
小到家庭都是如此,那么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你能想象会被一群乖巧听话的人所引领吗?
孩子终究不是小狗,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他们终究要活出他们自己,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旨意活下去。
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孩子在1岁半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意志,也就是他想要干什么。可是我们又在培养“顺从”的孩子,我们极少跟孩子讲平等,就算我们做得好的也可能只是温柔的控制。
我有一个朋友,在孩子快两岁的时候,不得已给孩子的奶奶和姥姥来带。慢慢地,这位朋友发现,每当姥姥带一段时间后,孩子会变得内向和封闭,而且出现各种问题,孩子的奶奶带孩子一段时间后,孩子会变得外向开放,也会更开心活泼。
这个事实让她非常难受,有一段时间,她想否认这个事实,但孩子的这种转变非常有规律,一跟姥姥就会内向,一跟奶奶就会外向,她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她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发展得更好,能得到更多的爱,于是她最终决定减少自己妈妈带孩子的时间。
其实孩子在一岁半到三岁,刚好是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期孩子明显的特征就是爱说“不”,“我来”等。
不同的养育者,而对孩子的叛逆,会有不同的反应。养育者面对孩子的叛逆,一般都会不愉快,差别在于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压制他们,我这位朋友的孩子奶奶可能会采用温和、有趣的方式来给孩子施加压力,而孩子的姥姥可能会采用直接威胁、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服从自己。这两种方式虽然结果可能一样,但留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却是不一样的。
很明显,第二种方式会让孩子跟受压迫。可以推测,当孩子妈妈不在场时,为了让孩子服从,姥姥很容易采取辱骂与暴打的方式,以此来让孩子听话。所以,这样的相处方式,孩子一定是一个乖孩子,因为他根本不敢违逆姥姥的任何意志。
可是,心理学上发现,我们人都是自恋的,我们最终只想做自己,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在任何一种关系中,假如你都做不了自己,都太考虑别人,那么这个人一定会选择内向和封闭。
我还经常遇到过这样一些父母。两个孩子是好朋友,我们暂且称为A和B,但A的父母不喜欢B,就逼迫自己的孩子不再和B交往,结果,当B继续去找A时,A告诉B说,我爸妈说了不让我和你玩,你是个坏孩子。接着两个孩子发生口角,还险些打架。类似的事情是不是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家长也在逼迫孩子听话呢。
反观体制教育,从小学开始,基本上你如果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那一定不会让老师太待见。所以,最终整个教育体制是不是也在逼迫孩子顺从,而放弃自己的意志呢。
我们总在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生命一开始,就被教导顺从,那这可以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根源是,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只是这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于是开始操作孩子的人生。
实质上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操作。所以作为养育者,你怎么操作根本不重要,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真的重要。
换一句话说,若想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你做好自己才是惟一出路,你想让孩子取得什么样的人生成就,你可能已经很难实现。但你可以先成为,你想让孩子所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