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九小 李良红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一亦说也。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何为半满?我一开始理解的是偏正结构的半满,然后看注释才知道这里的意思是指半和满两个词。《易经》说,不积累善行就不能成名,不积累恶行就不会遭到杀身之祸。《尚书》说商纣王的罪恶就像穿满了一贯的钱,像用东西装满了容器一样。勤奋的积累就会满,懈怠而不积累就不满。这是关于满和不满的说法。
这里作者继续举了一个女孩子的事例,说从前有一个女子来到寺庙里想要布施,却没有钱,翻遍全身只有两文钱,她把仅有的两文钱捐给了这个寺庙。这小小的两文钱却让寺庙的主持亲自为他忏悔。后来这个女子就入了宫,享尽荣华富贵,带了几千两银子来到寺庙施舍。主持却只命弟子来为她做回向而已。这位女子就非常的疑惑,就问之前只施舍了两文钱,大师就亲自为我忏悔,现在我施舍了几千两,大师却不为我亲自做回向,这是为什么呢?大师就告诉她,之前她捐的钱虽然是微薄,但施舍之心是十分真诚,所以亲自才为做忏悔来报答她的恩德。
而现在她捐的钱虽然很丰厚,但是施舍之心却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所以这个大师就要弟子大为忏悔。由此可见,这几千两的布施就是半,而那两文钱的布施就是满。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理解了半和满的意思。所以说做好事不是说做的多就是满,而是当你好事时心要诚恳。
这里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钟离教李洞宾炼丹术,可以点铁成金,可以救济世人,特别是一些穷人。李洞宾就问点铁成金后,金子最后会变成铁吗?他的师傅钟离就说了,500年之后,这个金子会变成铁。吕洞宾说,既然是这样,那就害了500年以后的人。他就不愿意这样做。这时钟离就说了,原本修仙需要积累3000件功德,可吕洞宾这一句话就把这3000功德积满了。所以通过这个事情我就知道了,原来做好事,真的是不在于你做的多,在于你有没有这个做好事的心,心诚则灵。
果然,文章的后面就引出了他半、满的归归纳总结。他说行善时心中不执着于善,那么随便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内心执着于善,即使一生都很勤勉,也不过是半善而已。所以通过这几个事例告诉我们:做好事情不是用财务去衡量,我们帮助人,哪怕是一斗米就可以种下无限的福,一文田就可以消减千劫的罪孽。做好事的根本就在于你的内心不能忘怀所做的善事,那即便是施舍我黄金万亿福报也不会圆满。就是告诉我们,就是做好事的时候,我们不要觉得是在帮助别人,就是我们不要觉得我们高人一等,我们不要觉得我们是救世主,我们是真诚的去帮助人,而且不要把它当做自己的资本。向外看不见所帮助的人,向内看不见自己,中间看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这叫三轮体空。也就是一心清净,只管去做好事,只要有这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