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响起,许巍沧桑幽远的歌声钻入耳中: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无论民族、肤色、男女、老幼,几乎每个人都有侠客梦,有一个解不开的英雄情结。行走江湖,游历四方,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何其畅快。
有人说,凡慷慨悲歌之士,其血液中均流淌着墨家精神。
侠的概念,最早出自墨家的“任侠”,以及《韩非子》中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游侠立传,歌颂游侠精神。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三国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一位武艺高强、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
及到唐朝,游侠题材的诗歌蔚为大观。这也是盛世大唐的时代精神写照。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的《侠客行》,写出了他对侠客的倾慕之情。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朝还出现了最早的武侠小说唐传奇《聂隐娘》,再到明清侠义小说《三侠五义》,近现代的新武侠,平江不肖生、张恨水、金庸、古龙、梁羽生,百花齐放。
16、17世纪,欧洲人已经沉迷于骑士小说,不能自拔。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出了反骑士小说《堂·吉诃德》,从而名声大噪。
法国作家大仲马《三剑客》,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深入人心。
电影出现后,大荧屏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哪吒、奥特曼、蜘蛛侠、超人、钢铁侠,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崇拜的偶像。
为何人们痴迷于侠客梦。
我们可以从侠客梦里分析出两个关键词:拯救、自由。
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提到:
对大众读者而言,侠客梦是一个关于拯救的梦。人们喜爱武侠小说,或者出于对现实的无力感,内心祈求他人来拯救自己,或者干脆自己幻想化身为书中的侠客,通过拯救他人来寻求精神满足。
对于文人,特别是武侠文化的创作者来说,则更多地体现为自我拯救,按照哲学的说法,就是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性。侠客的任侠使气,快意恩仇,不仅是解救他人,同时也是自我实现。这种豪爽生活,向来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渴望的理想境界,而自从唐代的边塞诗人以后,多数文人被孔孟之道束缚,躲在书斋里,只能悄悄地做侠客梦,向往这样的自我拯救。
武侠小说,还构建了一个特殊的江湖世界,这也是中国人古老的“桃花源梦”,似乎,只有这种架空的江湖世界里,人们才可能实现对自由的渴望。
蒋勋在分析唐诗中的游侠精神时指出:这个“侠”里面,有一种与我们现在的生存伦理很不同的东西,侠士碰到知己会肝胆相照,会一起去追求生命中的理想。游侠精神就是一种独特的开拓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个性的张扬,不拘于一般的世俗礼教。这种游侠精神体现了唐朝人浪漫的时代精神。在建功立业的理想中,洋溢着乐观和豪迈。
作为一个凡人,也不妨偶尔做做侠客梦。
即使你不会武功,也可以做个人间游侠儿。
仗剑天涯,四海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