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遇一个煎饼摊,摊主目测五十上下的劳动妇女,衣着还算整齐,稍有些油污。煎饼就摊得相当业余了,都不知道经过培训上岗没有,简直想打电话叫城管。我神情忧郁的看着她把饼子摊得歪歪扭扭,用勺子舀了一坨子酱放在饼上,胡乱的抹匀一下。最后薄脆被一熊掌按的西碎。我满怀的期待也跟着一起碎了。
用一句现在常能听到的评论,是这么说的:现在真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出来摊煎饼了!遥想当年,小小的我跟着妈妈去北京玩,在天安门广场边上吃了一个我感觉有生以来最好吃的煎饼果子。那是我现在回想起来,对北京这座城市,最美好的味觉记忆。在那之后,再无煎饼。
同样的,以前校门口的那些好吃到成为每天上学的期待的小吃摊全都不见了,满头白发,行走缓慢的婆婆炸出来最新鲜的糖油粑粑,黄糖在冷风中瞬间凝固,外脆内绵;帅气大叔潇洒挥勺炒出来的酱炒米粉,和其他每个地方的味道都不同,香得不行;天天都在排队的铁板烧摊,那板烧香芋片,混着孜然和辣椒面的滋味,满嘴芋香……等等等等,物是人非,精彩不再。只剩千篇一律,寡淡无味。就像那些工厂里出来的萝卜丁,泛着机油的诡异味道。
每当想到这,我就生出满满的担忧,担忧自己的孩子被这些东西养坏品味,吃坏身体。这个时代不复天真与认真,市侩的推车驮着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