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子
一个人再孤单,他也注定会与一些人产生情感联系,依赖某个人、眷恋某个人。
我们与某个人产生的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心理学家称之为依恋。我们最初的依恋,往往产生于和妈妈之间,再慢慢扩展到和恋人、和自己的孩子。
在我看来,依恋带着幸福的画画——孩子的脸紧紧贴着妈妈的脸,一对恋人相互牵着对方的手,一边散步一边呢喃。
可惜,不是所有的依恋关系都是如此温馨感人。心理学家将依恋风格分成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Secured Attachment Style)、焦虑型依恋(Anxious Attachment Style)、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和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Style)。除了第一种以外,其余的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02 安全型依恋
依恋模式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当妈妈(或其他养育者)细心照顾小婴儿,充满爱意地抱他、亲吻他,哭的时候喂他、安抚他,baby觉得自己很安全,因为妈妈随时都提供温暖的怀抱,满足他的需求,形成安全型依恋。
婴儿得到很好的照料,他就能把妈妈视为“安全基地”,形成安全感,生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并且勇于好奇地探索个世界,发挥他的创造性和个性。觉得自己是好的,妈妈是好的,世界是好的,大家都欢迎我、喜欢我,他能够善意地面对这个世界。
同时,“安全基地”相当于坚实、有力的柱子,遇到内心冲击时,这些柱子能稳稳地支持他,使他能够比较坚强地面对挫折与打击;并且基于孩童时的探索,安全型依恋的人也能够自信地探索世界,想到有弹性的办法应对创伤和挫折。
整体而言,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和别人建立良好的、稳定的人际关系,承受失败而不气馁,相对轻松地解决问题。
但如果没有获得细心的照料,他就难以把妈妈视为“安全基地”,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觉得自己不够好,并且觉得这个世界有着狰狞的面孔。当受到挫折时,由于没有形成“安全基地”,没有柱子托住他,他就容易感受到挫败,容易被打垮。
03 回避型依恋
如果妈妈一直都不愿意照顾好baby,冷漠地对待他,那么baby会觉得妈妈给不了他想要的照顾,信任不了也依赖不了妈妈,从而对妈妈比较冷漠,即使妈妈在他身边,他也不愿靠近,压抑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渴望,形成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人被父母忽视,每次对父母的依恋有渴望和需求时,都会遭到拒绝而产生痛苦。久而久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他们便会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回避一切依恋需求和亲密接触,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回避型依恋的人的内心常常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将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内化),加上保护性隔离,使得他们对亲昵行为很抗拒,比如牵手、拥抱、性接触等等。甚至有时伴侣对自己表达关心时,回避型依恋者都会觉得窒息到想要躲开。
他们独来独往,喜欢躲在自己的空间里,关系的拉近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被控制的恐惧感。
即便在单身时,碰到与自己很合拍、对自己有好感的异性,当对方想与他发展稳定亲密关系,他们就会想逃跑,想扼杀这段亲密关系。
他们在关系中随时处于防御状态,准备着关闭自己的“情感阀门”,从关系中撤离。
回避型依恋者表面看起来孤傲、冷漠、理智,很容易让人以为他真的是冷漠的人,可是他们潜意识中对亲密依恋的渴求缺从没有停止。与别人隔离是保护自己的方式,是对内在痛苦的遮掩。有些回避型依恋的人不断寻求新的亲密关系,可是他们又逃离长期亲密关系。一旦从吸引到亲密关系确立,他们就会寻找各种理由结束这段亲密关系,逃之夭夭,形成“花花公子”形象。可实际上,对他们来说,亲密等于伤害,他们是在逃避伤害。
在《志明与春娇》中,张志明就是回避型依恋:在与春娇的亲密关系中,从开始到最后两人关系稳定,每个关系递进的节点,无不逃避退缩,给人一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表象,令人着急。
《心灵捕手》中的威尔也是回避型依恋:他满腹才华、知识渊博,却自甘在MIT(麻省理工学院)当清洁工,每天和狐朋狗友消磨时光,而不愿找份和他才华相配的工作(自我价值贬低)。当斯卡拉(威尔心爱的女孩)希望威尔和她一起去另一个地方生活,触发了威尔深层的恐惧和不安,拼命地逃离和躲避。不是不爱,而是不敢。
04 焦虑型依恋
如果妈妈有时能很好照顾婴儿,有时则不管不顾,那么婴儿不确定妈妈到底会怎样对他,从而变得矛盾——一方面渴望与妈妈靠近,一方面非常担心自己被抛弃。为了获取关注,他们会通过哭闹,缠住父母,如果这些都没有奏效,就会变得很愤怒,形成焦虑型依恋。
他们体会过被抛弃的滋味,那是一种像被扔到空洞里,很孤独、无依无靠、无人理他的感觉,让他恐惧、紧张、惶惶不可终日。他们采用一切努力来逃避这样的体验。
对于焦虑型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有人愿意接纳他,愿意与他产生亲密关系,有人在乎他。他们会为了保有一段情感关系,会非常卑微、低三下四地哀求对方。他们甚至放弃自我,只为了对方不离开他们。他们一方面希望与伴侣靠得近些、再近些、再近些,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如果伴侣不及时回复他(她)的消息,会十分愤怒和焦虑,觉得这是不爱他的表现,甚至可能会禁止伴侣与异性交往。他们频繁地查看收集信息,多疑而喜欢分析揣测对方心理,有时又刻薄不留余地。
焦虑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试图通过对方来弥补内心缺乏的稳定感,表现出来的就是有较强的占有和嫉妒,最好对方就是自己手中的牵线木偶。
而他们的伴侣常常不能忍受这样程度的亲密和控制而赶紧逃开。
焦虑型的人其实是把自尊交到了别人手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往往会过度地寻求认同,依赖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
05 混乱型依恋
还有一种情况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虐待孩子。孩子受到惊吓后本能朝妈妈靠近,但又想到妈妈会伤害自己,于是被卡住了,不知是该靠近妈妈还是远离妈妈,他的行为就很混乱,形成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的人会有很强烈的敌意,有更多的愤怒的情绪表达出来,他会把很多事情从一个非常不好的角度去理解,比如说狭隘,攻击性。混乱型的人会觉得外部世界是要攻击他,对他不友善,所以他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的对抗、恐惧、烦躁。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兼有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表现,一方面当别人与自己亲近时,自己坐立不安,随时想逃跑,另一方面,又深深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06 如何从不安全型依恋中走出来
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依恋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的“母本”。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远近亲疏,都与它有着或大或小的联系。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少数人能够在成年后改变自己的依恋风格,但绝大多数人的依恋风格是相当稳定的。每一种依恋其实都是通过自身经历而形成的防御模式,这种方式在过去保护过他,让他避免受到更深的伤害,就像是身上穿着的防护服。
回避型的保护模式是缩在自己的壳里,隔绝别人。焦虑型的模式是紧紧地把别人粘住、控制住。
06 一个人如何从不安全型依恋走出来?
不安全型依恋的核心是缺乏安全感,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不安全依恋的人获得安全感。
只有当一个人感觉到外界是安全的时候,他才会有勇气从自己的模式中走出来,试着将自己的一部分交给这个世界,并在与这个世界互动中,感受到友爱、宽容和尊重,也许这样才能慢慢放下内心的防御。
所以,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谈一场恋爱,找到那个愿意呵护你,给你足够耐心、宽容的人。在恋爱中,他制造出安全的气泡,把你温柔地包裹,不断让你感觉到安全、温暖、舒适。“好的恋爱是一场治疗,是一次和幼时的自我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机会。”
还有一个方式是,觉察自己的防御模式,意识到它们的作用,然后试着把它们放下,试着一点点采用新的行为模式。比如,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在关系中想要逃离时,试着留下来一小会儿,看看会有什么发生,自己能不能承受。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在情不自禁要向他人狂奔而去时,试着站住那么一小会,勇敢地审视内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焦虑,能不能独处一会,并给别人一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