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社会和谐之基、国家兴旺之本。唯有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纯挚初心,方能踏实尽心地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担当起“实时为民利民”的深沉使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善治的成果。
一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切实保障民生。社会善治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民生工作能否落在实处,正所谓“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直接关乎群众是否能够实现增收致富,直接关乎能否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在实处。多措并举、严抓党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精准地把握民生工作的难点痛点,进而拉近干群关系,推进社会治理蹄疾步稳。做实做好民生工作要靠党组织的引领来实现。
二是要强化干部担当,维护民生福祉。社会治理需要广大干部强化为民之心,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广大党员干部要担当好“头雁”使命。从担当凿石修道,用心助力“三色”经济发展,终让贫穷落后的下庄村变为增收善治的模范村的毛相林;到担当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用心完善蒙古族刺绣产业组织架构,终走出科尔沁右翼中旗致富治理新路子的白晶莹。
三是要凝聚社会力量,改善民生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善治,需要进一步政府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政策扶持,降低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充分激活各方力量,投身民生建设。放眼我国治理现状,不少地方仍停留在政府主导民生工作,未有效发挥出社会各界的磅礴动力。这不仅让强大的社会力量资源束之高阁,未得到有效利用,且单方主体的力量有限,拉低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效率。
回首过去,我们依靠用心保民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干部头雁担当,积极动员社会参与,以用心为桨,助力国家治理行稳致远,以用心为针,织出民生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