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期间,三部主旋律影片同步上映,多方考量之下,最终选择走进影院看一看《攀登者》这部电影,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走出影院,似乎又有个疑惑:我不是来看登山的吗?怎么看了一部爱情片。
吴京和章子怡谈恋爱,多少有些违和
毫不客气地说,对这部电影是有些失望的。
首先,导演根本不清楚观众为什么会走进影院。我们为什么要去看《攀登者》?是为了去看吴京吗?是为了去看章子怡吗?是为了看他俩谈恋爱吗?显然都不是。
对于咖啡而言,去看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感动。我们想通过电影了解那段历史,通过情节的巧妙设置去感悟先辈们大无畏的精神。在当时国家各方面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登上珠峰宣誓主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壮举。很可惜,影片的这条故事主线上是弱化的。
整部电影里,我们既没有看到登山队员为登山做得的艰苦细致准备,也没有看到整个团队团结协作登上珠峰的过程。整部影片中,登山的过程似乎变成了吴京的个人秀场。飞越冰裂缝、逃过雪崩,这种情节的设置有点武侠剧的味道。
影片中的新队员也开始恋爱了
其次,编剧低估了群众对于主旋律作品的期待。泛情感化似乎是当下电影的通病。表现在具体的电影中,那就是:不管是什么题材的电影,都必须得来一段爱情戏。
不是英雄不能谈恋爱,也不是说主旋律就必须得一直刚。但是《攀登者》这么一个严肃的主题,爱情戏只能作为一条辅线。因为我们不是来看谈恋爱的。
在《攀登者》中,有些桥段是不能接受的,比如用军用的步话机谈恋爱。在那种情境下,海拔如此之高,多说一句话都是对体能的极大浪费,我实在想不出主角还有什么心情来谈恋爱。更何况,那个时代的爱情要含蓄的多,有时候可能也就是一句话,一个表情。
其实,我们需要看到的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老一辈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再次,情节的设定漏洞太多,反而让真实的历史显得不够真实。登顶珠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也确实是壮举,对其进行适度加工是可以的,但是《攀登者》中,有太多的情节有着明显的漏洞,让人欲哭无泪。
用梯子防大风,怎么看怎么别扭
比如,男女主角卡在冰缝里做人工呼吸,再比如最后一次登顶遇到雪崩后,呼啸而下的雪竟然在关键时刻变慢了,只为等全体队员顺着绳索爬过去了,雪崩才到来!然后吴京展现的一个动作简直就是《速度与激情》里常见的那种夸张到极点的动作戏风格了,一个重要设备眼看着就是坠落悬崖,于是吴京纵身跃出悬崖抓住设备,然后再依靠迎面而来的雪崩冲击力把他打回平地,你说碉堡不碉堡?更碉堡的是,当雪崩把所有人都活埋了之后,雪崩一过去,所有人又都从雪里面探出头来了,队员们都是有神灵庇佑啊,雪崩都不能伤害分毫!
当然,另一位主角曲松林的思想转变,也是让人费解的,从一开始的执意登山,到最后的劝阻别人不要轻易登山,仅仅是因为牺牲了一个名队员就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是相当于拐了个180°的弯啊,甚至让咖啡怀疑,中间是不是有删减的情节。
张译饰演的曲松林,演技我给满分
总之,对这部电影是有几分失望的。但是,之所以失望,是因为期望太高。因为这部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常常热泪盈眶,而电影却没有表现出来。比如:
在这种故事背景下,我们理应对电影的表达有更高的期待,然而,我们在电影中并没有感受到这种精神,所以,影片拍成这样,怎能不让人失望呢?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失望归失望,这部电影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但是,谁让它是影帝吴京演的呢?对影帝自然要挑剔一些。还是那句话,谁看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