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乔哈里窗
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的研究成果,被称为“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
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包括四个框的表格。依次代表了沟通双方对所要沟通事情不同的了解程度所形成的四种状况。
第一种情况,是双方对所要沟通的事情都很了解,双方有足够多的共同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沟通在信息层面上说,是更容易取得一致的。这部分内容,乔哈里叫做“共识”,或称为“共知”。这些东西,双方都知道,属于共知,但不一定有共识。共识是指这个东西不仅事情本事大家都知道,而且大家对这个东西的认识,是一样的。共知很重要,因为共识是在共知的基础上。
第二种情况,是别人对即将沟通的事情了解得多,而自己却了解得少,自己的认识存在很多盲区。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不利于自己的。这种情况,被乔哈里称为“盲点”。
第三种情况,就是自己知道的事情细节很多,但是别人知道的情况较少,乔哈里称这种情况为“隐瞒”。在隐瞒的环境下,一般情况下会使整个沟通缺乏诚恳与真实,会令对方反感。
第四种情况,就是双方都不知道的事情,与沟通相关的信息在沟通双方的意识和理解之外,乔哈里把这种情况称为“未知”。如果双方未知的东西太多的话,沟通交流就会很有困难。
总之,双方的共知的东西越多,共识越多,沟通的效果就会越好,而未知的东西越多,双方进行沟通的难度就越高。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就必须要尽量增加共知的比例,增加共识的比重。
2-分享的意义:扩大共知
在有效沟通的背后,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也可以说,是一种境界。只有境界提高了,包容力才强,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里与不同的人做到有效沟通。
讲分享,讲境界,讲格局,其实,都和“共知”和“共识”的形成有关,也和沟通的效率有关。有效地沟通,前提是健康的心态。心态不同,一个人和其他人的共知范围、共识范围就会不同。而沟通不是一次性的行为,沟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共知是潜移默化形成的,看似无关的事情,其实都是沟通前的准备。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