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赋闲在家,除了吃喝拉撒,也能看两本书,但看不久人就会疲倦,就算碰到一本好书,也没年轻时的精神头。
昨天看纪录片,说一个农村娃要翻过山头去放牛,我孩子问放牛不是骑在牛脖子上吗?我竟然无法回答,在我的认知里放牛也是起在牛脖子上的,好像我也没放过牛。城里待太久,记忆开始混乱。
对上一次回老家还是12年前,清明前后,父母说,你抽个空回趟老家上个坟,我们走不开。在他们千叮咛万嘱咐中,拿着地址坐上了火车,回到了家乡。买了30响的大火炮6个,鞭炮两大塑料袋,草纸买了半袋。记得放完没多久,父亲的电话就打过来说:“你是去上坟的还是去放烟花炮竹的,整个村子的鸡都给你吓得不回窝了。”口气中略带自豪。
那天早上放完炮,下午去找小时候读的学校。经过多方指引,一个现代化的、宏伟的、多功能教学楼矗立在面前,很明显这不是我要找学校。问了一下路边的老头,以前这个学校边上有条小路,铺满了好大好大的青石,那条路去哪了。
老头斜着眼叼根烟,问:“你有多久没回来了?”
我说:“20多年吧!”
老头说:“你还记得路口的那家杂货铺吗?”
我说:“有点印象,不过这个路口有一个烤山芋的,我印象更深。”
老头哈哈一笑,指着临街的一个烟酒商行说:“那就是以前的那家杂货店现在专卖烟酒,我开的,以前那个杂货铺也是我开的。”
我忽然记忆开始清晰,急忙说道:“对,对,对,这个路口对面还有一个小吃馆,不过以前的路没这么宽。”所有的位置一下子全部找出来了,连乡音都给老头带出来了。
其实我也想回老家多转一转,但打从爷爷辈开始就游走四方,亲朋戚友更少的可怜,就算想见一面,也很难凑时间。有一年大家终于凑一起,在我舅所在的城市见面,大家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聊着上一辈人儿时的故事。而我印象中童年只有三个名字:二肚肚,大俊子、小鸣秋。
发现这几天特别想记起儿时的事怀,想和孩子说说,他爸爸的童年是多么的开心快乐。但真实的记忆只有零星的片段,要不就是光脚丫子疯跑,要不就是放学后到处乱窜,最深刻的莫过于干了坏事回家挨打。
好羡慕在故乡慢慢长大变老的人,整个城市都是他的记忆。
按理说我应该没有什么乡愁,从小到大都和父母在一起,就算现在分开住也离得只有一公里,我应该算是这座城市长大的,我的乡愁应该就是这座城市,而不是我的老家。我只在老家区区呆了10年,那10年就是我的乡愁吗?就像书里说的,不管你走多远,都要回家,这几天的乡愁就是为了以后准备回家的情愫吗?如果我回到了老家,那现在这座城是不是又是我另外一个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