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十
来自第十二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P112
可得性启发就是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你希望估测某一个范畴的大小和某一事件的发生频率,但你却会提到自己想到相关实例的轻松程度,问题的替代必然会产生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启发法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过程导致偏见的,不直接说出(事件发生的)频率,而是列举那些使你轻松想起相关实例的因素,其中的每个因素都会成为偏见的潜在来源。
P117
示例—可得性
“因为上个月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事件,她现在更愿意坐火车。这真是愚蠢,风险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这就是可得性偏见。”
他低估了室内污染的风险,因为媒体对此报道极少。这是可得性的影响。他应该看些统计数据。
P117
由此可见,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
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在下面这些情况中,人们都在“跟着感觉走”,提取轻松度对他们的影响要大于其回想事例内容带给他们的影响:
◆当他们同时忙于另一件需要付出努力的任务时。
◆因他们刚刚想起生命中的一个快乐片段而心情大好时。
◆如果他们在抑郡量表中得分很低的话。
◆尽管对这项任务所给话题的了解达不到专家级水准,但他们也算是对此领域了解颇多的新手了。
◆当他们跟着感觉走却拿了高分时。
◆如果他们(或别人令他们感到)很强大时。
我认为最后一个发现尤其有趣。几位作者引用一句名言来介绍自己的文章:“我没有满世界做民意调查来告诉自己怎样做才对,知道自己的感受就够了。”他们进一步表明,对直觉的依赖只是个人品行特征的一部分。他们只想提醒人们,能力可以提升我们对自己直觉的信任。
「I,重述知识」
请用一句话描述什么是可得性。
原文定义:通过“搜寻实例的轻松程度”来判断一个事情是否成立的过程。
换句话说:不直接找寻实例(大脑偷懒),而是列举那些能让你轻松想起实例的因素,就当成你已经完成了例证的过程,进而帮你完成判断。
「A1,激活经验」
从拆页中例举的6种跟着感觉走的例子中挑选一个,描述自己的一个例子。
◆如果他们(或别人令他们感到)很强大时。
《自信和谦虚,都应该由系统2来管理》
上周的三小时拆书,我在最后环节引导了大家进行一次微行动学习,效果大好,学习者纷纷拍烂手掌,称木门大法好。我在结束后走出书吧时内心也是洋洋得意的,觉得微行动引导并没有那么难嘛。回想自己上一次引导微行动学习的“惨状”(3-3现场),顿时觉得自己有一种成长蜕变的感动。
今天读了这个拆页,特别是最后这条“如果他们(或别人令他们感到)很强大时,往往是系统1跟着感觉走的启发作用”,我开始了动用了系统2进行了反思和分析:
·第一次引导微行动学习的不成功,证明了我并未完全掌握此项技能,而之后的时间里我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复盘和磨炼,所以我这方面的能力并未能有实质性提高。
·这次的学习,大家的收获感来源于哪里?是否完全是我的功劳?还是瞎猫碰着死耗子?
·学习者的收获是感觉上的(觉得学会了)还是实质上(真的掌握了)的?
·我在这次的微行动学习中有没有能做得更好的地方?
完成以上的分析后,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努力,千万被“别人令我感到很强大”,就真的以为自己很强大。
(40分钟)
拆页十一
来自第十三章《焦虑情绪和风险政策的设计》
P124
效用层叠是一连串自持事件,它可能开始于对相对次要的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会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有些情况下,关于某一风险的媒体报道能抓住部分公众的注意力,这部分注意力进而会变成激愤和焦虑。这种情感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宣扬,会推动媒体跟进报道,继而会令人产生更大的焦虑,波及面也更大。通过“可得性倡导者”,这个循环有时候会因为那些“可得性专业户”一一专门负责连续不断地散布扰乱民心消息的个人或组织——的刻意操纵而加速运行。媒体竞相制造吸引人眼球的头条新闻,危险也随之升级。一些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人士试图抑制这种日益增长的恐惧和厌恶情绪,然而收效甚微,非但没有达成初衷,反而激起了不少敌意:所有宣称危险有些夸大其词的人都有“欲盖弥彰”的嫌疑。这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因为每个人对此都很上心,政治体系的回应也会受公众情感强烈程度的影响。此时效用层叠就要重新设定优先考虑的事件。其他风险和关乎公众利益的资源利用方式也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库兰和桑斯坦曾经关注过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直至今日仍备受争议:(纽约州)拉夫运河事件和所谓的艾拉恐慌( Alar scare)。拉夫运河中掩埋的有毒垃圾在1979年的雨季中显露出来,引起了水井污染超标,还散发出恶臭。当地居民当时既气愤又害怕,他们中的洛伊丝•吉布斯( Lois Gibbs)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尤为活跃,一心想要维护自身利益。官方消息触发了效用层叠。在这一事件最受关注的时候,每天都会有很多拉夫运河的相关报道,当时一些科学家试图告诉公众他们夸大了危险的程度,但是这一论调不是被人们忽略就是被相反的声音淹没了。当时美国广播公司新闻档播出了一个名为“杀戮场”的节目,视频中的人们抬着婴儿用的空棺材行经立法机关门前。众多居民由政府出资迁往外地。对有毒垃圾的治理成了当地20世纪80年代的重大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出台了《环境保护赔偿责任法》,要求清理有毒地点,设立超级基金,这项立法被视为环境立法史上的重大成就。这些措施花费自然不菲。有人还说同样数额的钱如果用在其他重要的事情上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拉夫运河事件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直至今日人们仍旧各执一词,没有人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证实这一事件对健康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库兰和桑斯坦对拉夫运河事件的报道像是条假新闻,不过环保人士今天仍旧会一再提到“拉夫运河灾难”。
「A1,激活经验」
效用重叠是可得性启发与焦虑情绪关联,拆页中列举了公众事件引发的“地震”,请描述一件你还记得的类似事件。如果你没有积累到可以信手拈来的类似事件,那么请回忆一件你家庭中的效用重叠事件。请在便签的结尾,说一说系统1和系统2在这个事件中的表现。
《人贩子危害臆想》
作为一名警察蜀黍,我最想吐槽的就是大家关于拐卖儿童的关注度和危害感受度具有特别强烈的事情。
刑法上目前共有的422条罪名中,如果说哪一条罪名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转发率最高的无疑就是拐卖儿童罪了。我经常听妻子问我:“我听XXX说哪里发生了拐小孩/抢小孩/偷小孩的事情,你们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呀?”
讲真,我参警11年,所在辖区接报并核实的拐卖儿童案件只有1宗,而且还是熟人所为,并非网上传言的“专业犯罪集团”。所有的相关报案,最后发现都是“离家出走/离婚家庭纠纷/迷路/。。。”等等原因。
学习了效用重叠的原理后我明白了,这是媒体利用公众对于自己最关心的事情进行的刻意操纵和吸引眼球,利用了公众系统1对自身“可得性倡导者”的特性进行焦虑传播。另一方面政府和专家又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抑制这种恐惧情绪,因为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要考虑公众情感强烈程度的影响。
我一直以一种鄙视的态度看待公众的不理智——直到儿子4岁那年,独自去买牛奶没回来,跟妻子分头绕着小区转了一个多小时都找不到时,我心中冒出了这个念头:“该不会被拐跑了?”
我释然了。这就是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