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走在路上听了几篇林清玄的散文。没错,是走在路上,听了几篇,我想这两个因素就说明了我不可能写出什么深刻的见解。毕竟我现在是浮躁的,总是希望能够把时间压缩到最合适。
林清玄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从小学的课文里知道,在中学的阅读里了解,在大学的读书中思考。他的文章是有禅意的,虽然免不了被说心灵鸡汤之嫌,然而大师就是能够把同样内涵的人生感悟说得清清爽爽。都是通俗的文笔,林清玄的意境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清朗微妙的,而鸡汤文总是免不了强行灌输人生哲学的红尘俗气。
我并非专门批判鸡汤文。我只是觉得,鸡汤文作者与我一样,都是人间惆怅客,所以总是世俗功利的,而作家总是能超脱这些,获得更深的造诣。大概就像今天听的林清玄的文章的比喻一样,我们都是精神的化妆,作家是人生的化妆。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路上,且歌且思且珍惜。
而正是阅读,思考和写作的妆点,哪怕是以浮躁的姿态,我对人对事对思想的判断,终于又能有更加独立,少一点人云亦云。我私以为,对于喜爱的作家,多读点他的作品可以,然而不能一时读全读透了。毕竟人无完人,所有的作品不能都保持你最爱的水准,况且随着境遇的改变,你的见解,作家的见解,都会发生改变呢。这个道理,就跟要把最爱的当成业余爱好,把次爱的当成职业是一样的。人世间的事,大抵如此。
我们的喜欢,总是有限度的。你读一个作家,会觉得他一直在炒馊饭或者少有配得上前作的,这是再正常不过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一时的迷恋,可是等境遇变了,大概又会重新发现他的美了。即使没有,小学时学与时间赛跑的一大串感悟也是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