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是因新疆牧民阿牙阔孜拜,在可可托海放羊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并做成装饰品,引起了苏联人的注意,由此打开了一座神秘的矿藏。其稀有金属资源量占可可托海花岗伟晶岩矿床的90%以上,蕴藏的稀有金属种类丰富,《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列出的8种稀有元素这里都有。目前三号矿脉已累计查明矿物80种,其中稀有金属矿物26种,被称为“稀有金属矿物的天然博物馆”。
走进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直径达500米的矿坑像一个巨大的漩涡镶嵌在山峦之中,最深处达350米。这便是有名的三号矿脉。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一座高出地面200多米的山峰,变为一个有着13层螺旋状运输车道的巨坑。
三号矿脉往南500米是阿依果孜矿洞,当年采矿工人用榔头、钢钎、十字镐、铁锨等辅以小型机械设备,对阿依果孜进行坑道开采,形成如隧道一般的矿洞,长约800米。洞内有许多错综交叉的通道,如同地下迷宫。巷道岩壁上清晰可见凿岩痕迹和层次分明的矿脉。到1964年左右,三号矿脉逐步转为露天采矿,阿依果孜矿洞才停止开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号矿脉曾为我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等国防军工产业提供必需的材料: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使用的铍,第一颗氢弹爆炸所使用的锂,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主要都来自可可托海,因此三号矿脉也被誉为历史烟云中的“功勋矿”。
上世纪末,当地停止采矿,大批工人离开可可托海,这里也逐渐发展成一个红色旅游基地。从因矿而生到因矿重生发展工业旅游。可可托海变成了富蕴县的可可托海镇。对外它曾被称为“111矿”,后成为第一矿务局。
可可托海,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矿区,更是一种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再苦再难,不能苦国家难国家,可可托海人用坚定的信念,献了青春献生命,用忠诚、担当、无悔、奉献,铸就了伟大的可可托海精神。这些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可可托海人多少的汗水和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