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12――何思何虑
(2020年6月16日15:32)
读阳明先生的《与周道通书》一文,让我对“何思何虑”有了新的认知,感觉是一大收获。
我所认识的“何思何虑”,就是一个结果。比如,对某一件事情的认识,特别是看到别人争论不修时,有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说出:“有什么可思考的呢?”言外之意,就是结果如此,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直接把此定性为“果”了。
当读了此文以后,我才感觉到“何思何虑”并不是如此理解。《系辞》上说“何思何虑”,它是指所思所虑的只是一个天理,除此,别无他虑,但不是说无思无虑。阳明先生也理解为一种工夫,这种工夫,就是致良知、存天理。而天理只有一个,心之本体也。工夫也只有一个,知行合一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阳明先生进一步说:“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也就是说:就圣人而言,自然能如此;就学者而言,需要努力去做到。
圣人所思所虑皆为天理,立身行事也是符合天理的,所以能感而遂通。我们凡人虽千思万虑,也只是要恢复他本来的体用罢了。但这个“千思万虑”的过程,也是用私意去安排思考的。不是吗?我们坚持学习阳明心学,不是天天在修身养性,向圣人学习吗?我们学习圣人,学习一切有利于提高素养的知识,无不是为了让自己靠向心之本体。
由此可见,圣人与常人的不同,全在于工夫不同。圣人只思考天理的东西,把天理当作唯一、当作言行举止的规条,所思所想所行,事事不离天理。这看起来容易,要做到比登天还难。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此。我下的功夫就不同了,往往游离于心之本体以外,任随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外物恣意思虑,又从中生出种种分别,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分别中形成自己的认知,显然是不对的,那里有一点天理的成分,完全在心之本体以外。这就是与圣贤之人之间的天大差距。
道理教懂,但做到很难。就象妻子说我一样:“有时候,道理一套一套的,但真正实行起来就不行了,做不到言行一致。”比如,在疫情期间,老师学生没开学,妻子作为老师也没开学,我们坚持每天早晨锻炼身体半小时。那时候还能天天坚持,就是下雨天,我们仍然坚持去找个车棚锻炼身体。可见,言行一致吧,达到了身心合一。
现在老师们开学了,计划早上来不及锻炼身体,晚上锻炼半小时。我就不行了,会有这种理由那种理由来搪塞,不愿去锻炼身体。其实,就是心中的一个懒惰不让自己去。只要想锻炼身体,时间肯定能抽出来,只是自己做不到言行一致。把规定锻炼身体半小时当作天理的话,后来我就是游离于天理之外,身跟不上心了,没有做到身心合一。
圣人的天理只有一个,圣人下的工夫也只有一个,就是知行合一。这既是自己的天大差距,更是要努力修行的地方。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