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暴力沟通》学习的是第十二章:重获生活的热情❤️
真心邀请每个人找个单独的时间静心品读这本书的每一章节,虽然看似一个工具和方法,实则里面有很多的智慧。值得细心品味!
第一节:倾听内心的声音
—请问我们为什么要倾听内心的声音?
—你何时有倾听过内心的声音?被倾听的感受如何?
—在倾听内心的声音时你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满足自己的需求?你觉得这是自私的吗?还是理所当然的?
这一小节,作者写到:
我们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些不良积习,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深入了解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才能看清它们的危害,并形成新的想法及行为方式,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
到底是怎样的积习让我们深受影响且没有觉察呢?文章继续写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倾听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不容易。(很有可能被看作是自私的。)
通过鼓励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的需要和想法,并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请求,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练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首先我们要练习的是:区分观察与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这在以前我们会认为难为情的或应该隐藏的、不重要的),看见感受的根源是我们的需求和想法(情绪管理就要从这里入手啊!),以及表达我们的请求。
究竟要怎样体会自己与他人的感受、看见感受背后的需求或想法?这是我们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
第二节 解决内心的冲突
文章说内心的冲突,看看你是否有类似的感受:
我们内心中也许有一种声音说,“我想这样做”;但又有一种声音说,“不,你不应该那样做”。这样,我们就陷入了僵局。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
如果说我们心里有一个想要,我们的头脑通常都会有一个应该,到底是跟随我们的内心去满足那个想要,还是不断用应该来压抑内心的想要?如果我倾听内心的声音,就依心去向那个我心向往的方向又会如何?当我们放下那个应该的时候,放下的是对自己的苛责与评判。
文章在这一节有个举例,这位女士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后,她没有再批评和指责自己,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
第三节 心灵环保
读书会朋友分享书上的这句话让她深有同感:如果以苛责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要不然,凶完孩子就算了,若不是凶完后老娘我心情也是糟糕透了,内心气愤内疚自责各种情绪交加,我也不要来学什么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了:)
所以运用非暴力沟通,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求,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这是不是很大的心灵环保啊!
再来看看我们对待自己的模式,检视你是不是这样的?
“在过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检讨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是否吃了不好的食物?是不是给自己施加了太大的压力?我会盘问自己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模式呢?总是看向问题、过失、不够好、做错的地方?当这样做的时候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而在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问自己的问题是:“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来缓解头痛”。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求错在哪里。我想咱们筑桥的老师们培养的我们的孩子们正是要去向这个方向,而我们自己呢?要不要改造一下我们的思维模式,也去向这个方向?
这一小节有一个案例,就是关于开车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开车时遇到各种状况导致心情很不爽的?可以看看P167页的案例,疗效预期显著。
第三节 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这一张作者用了一些案例说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可以考虑借助非暴力沟通来与来访者进行坦诚的交流。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与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均认为: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坦诚交流来实现的——在交流中,彼此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软弱。同时,罗杰斯认为:坦诚是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
当我们坦诚时,意味着我们可以敞开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
小结
所以这一章的小结: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实操分享:
关于孩子做作业边开小差边做的现象,现场调查,8个人,有7个小朋友是如此,有1个小朋友能专注完成作业,概率12.5%。所以小朋友做作业没家长们想象中的那么专注属于大概率事件,家长们可以放松一下焦虑的心情。
如果要培养孩子的专注作业,这1位小朋友的家长分享了三招:1)他吃好玩好了,内心满足了。(当然也会有时间上的合理规划),这位妈妈分享她发现当孩子状态好的时候她做作业的状态也会特别好。2)书桌收拾干净,除了作业相关内容,其他什么也不要有。3)一般会坐在旁边陪她,但不发表任何言论。这里的重点是不发表任何言论:譬如哪里不够好,哪里重来之类的。
一位家长分享了她的变化,以前自己有点着急焦虑,管教孩子也会有点急,总是说孩子的字,“怎么写这么久还写成这样?” 现在,这个家长改变了,用无条件接纳的方式面对孩子,把爱放在第一位,也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孩子写的字,这位家长会看一看,挑出写的好的,专门指出来,并清晰的说出哪里写的好,譬如这个横怎么怎么写的不错了。结果,孩子说,那我这个字也擦了重写。哈哈,鼓励的力量!
线上的分享还是不及线下真实的碰撞与链接,读书会还有很多的发生,无以言表,期待大家一起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