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讲消费的故事,我这个人消费是什么样的呢:
就比如买衣服,最近喜欢什么颜色了,就得去买,买一件还不够,得买几件才行。等过阵子不喜欢了,那就彻底压箱底儿了。
再比如今年五一,和领导请假的时候说想去广西玩,假请下来还没过一天呢,我就和领导说买好去三亚的票了。请自行想象领导当时的反应,尤其是面部表情,领导当时还问了我一句“你到底想去的是哪儿啊”。
听到领导的问题我也蒙了一下,还犹犹豫豫的回答领导“我想去广西啊”?但我只蒙了一分钟就跳过这个问题了,去哪儿很重要吗???
不仅如此,我还懒得比价,经常和朋友买了相同的东西我却多花了更多的钱。
嗯,没错了这就是我,随意式消费,不顾后果式消费。正因为这种消费方式导致我工资月月光,传说中的月光女神就是我了。
怎么办呢?我也想改啊,也想控制啊,就和几个特别好的大姐姐说了,她们真的是大姐姐,都得大我5岁以上,各个都是居家生活小能手。她们一边骂我败家,不会过日子,一边给我出主意。最终决定,我要是想买东西的时候,必须和我们中最会买东西的Lisa打报告,她说不能买的我就不能买,她说可以买的我才能买。
Lisa一直是我们中最会买东西的,她真的可以做到“货比所有家”然后找到物超所值的那些店。有了Lisa这个神队友,就俩字“妥了”。看着姐们儿比我还心疼我的钱,我都感动死了,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我也开始想象着自己存钱,还计划着多久能存下多少钱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了,想想就激动。
重点来了,以下是我和Lisa一起买东西时的真实场景:
买粉底液:我左挑右选终于选好了,兴冲冲地和Lisa说:“Lisa,Lisa,就它了,雅诗兰黛30ml的350元,用丝芙兰的八折券,才280元,比免税店还便宜呢。”结果Lisa 说“不行不行,太贵了,你等等我给你搜搜。”
不到十分钟,Lisa跟捡了便宜似的贼笑起来“嘿嘿嘿,咱们买阿玛尼的吧,我刚看了特别便宜,现在还有优惠,并且全网最低价被我找到了,才550元。你看阿玛尼啊,大牌子,才550,雅诗兰黛根本就没法跟它比。”“我的天,阿玛尼哦,活动这么大,价格这么便宜,真是,Lisa你太厉害了,买买买,赶紧的赶紧的下单下单。”
买衣服:夏天到了,总觉得少了一件半袖,就和Lisa去逛街。
我试穿了一件半袖,觉得还挺适合我的,价格也还可以,就问Lisa好看吧可以买了吧。Lisa瞟一眼就说“脱下来脱下来,你说说你,年龄那么小,怎么审美就这么差呢。”然后就拿了一条连衣裙给我让我去试穿。还别说,这裙子还真挺适合我,真好看,就是价格比半袖贵了好几倍。我为了控制自己乱花钱把信用卡给设置限额了,算了下肯定买不了了,就想还是算了吧。
Lisa又开始了“这裙子是真好看,我要是瘦的话我就买了。你看你这么瘦,就适合穿这样的,以后就买这样的了,别乱花钱。这裙子也比那半袖好多了不是,那半袖买回去还得配条裤子,买这裙子呢,连裤子钱都省了。是不是。”嗯,好像挺有道理的,打开信用卡app,取消限额,付款,设置限额。
以买半袖开始的购物却以买了条裙子结束,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在Lisa的建议下,我还把同款同颜色的行李箱大小号全买回家了,到现在一次也没用过。
自从Lisa帮我决策购物开始到现在,我的钱没省下来,信用卡额度倒是提升了好几个档;用手机最熟练的操作不是刷朋友圈,而是打开信用卡app——取消限额——支付成功——设置限额。
但是,我觉得这不重要,因为两个人一起讨论买东西,花钱花得开心才重要。
那么,不停地买买买,是我的错吗?艺蓝老师的《活出自在的心理成长课》中讲到我们之所以冲动消费,不是抵抗诱惑的能力太弱,而是商家套路太多,刺激我们做出不够明智的决策。所以,不停地买买买,并不是我的错,我也很无辜啊。
那就没有办法了吗?艺蓝老师很贴心地给出了两个很好用的办法:
第一:破解大脑陷阱:建立任性账户。建立一个没有透支功能的专属账户,只在预算额度之内买买买。同时,让你的任性账户,跟你一起成长。
第二:启动行为练习:习惯二次决策。不管什么商品,都等一段时间之后,再做第二次决策,这样可以不受情绪的影响。如果在延迟满足之后,仍然觉得很想要,那就痛快买下来。
我只需要办理一张没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每月存入设定好的消费金额,每当要买东西的时候只用这一张卡,至少在金额不足的时候就可以停止消费啦。然后呢,给自己多一次决策的时间,看好的东西,隔天再去或者隔一周再去,或许就没有第一次那么特别想买的冲动啦。
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对你有帮助。欢迎留言分享。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