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平,生于山西。新疆长大。著名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和翻译家。获得2015年度第一朗读者年度最佳诗人。2019年度突围诗歌奖。著有文化论著《色空书》(与蔡俊合著),诗集《敲着楼下的铁皮屋子》。主编《新世纪先锋诗人33家》等诗歌图书和公众号。诗歌,散文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部分在海外发表。《明天》诗歌年刊的编委。曾任《诗选刊》《青春》文学杂志编辑。现居广东。
流逝的一切都是坚硬的
——读解李之平诗歌六首
温经天
“您真爱生活?”
“是的,我爱生活。”
“您从来不曾有过痛苦?”
“有过几次,但是痛苦本身也是生活。”
——波伏娃
在这个赘物充斥和失序状态下的世界,写诗意味着一种孤绝的清醒、一种真正的自由,乃至一种情愿的不自由。诗歌通过平行视角的洞察——借助他物他景——洞察自我、修补自我,进而守护自我,对抗混沌世界。洞察和修补这两个动词乃正在进行时态:洞察自我的蜕变,修补因世界对人的碾压与污染。诗歌纾解写作者的内心,构成了理智与情感不可或缺的矿物质及维生素,并带给人长久的抚慰和修复。
读李之平的诗歌很久,总感觉熟悉又陌生。我之熟悉在于她诗歌表象词语的平常与自然,我之陌生在于对她的语言深处隐藏的意识感受之还原。我努力地去感受,虽不能达至全部,庆幸还是能够辨认出一些觉知况味。
在她的作品里,世界为两种并置的原型:一个是旧天堂,一个是新世界。它们制造出“不确定的山河”,制造出生命“流逝中的”坚硬质感。由此,她发出“虚空中的问话”。不露机关、不露痕迹的诗语言弥合着个体与世界的断裂,让认识与再认识的事物以经验的产物形态重新转动,参与到具体的文本中。
李之平的诗歌语言主动地简化修辞和意象,近乎无招式的出招,并卸掉隐喻的心理外壳以及性情的过分波动。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与再认识,一直在诗境中升级。她思而不辩,注重意与经验之物的重现。作品不仅包含理性和知觉的成分,更具备觉知的高度,属于一种感应及觉知同在的中年之诗。
试着简明扼要地概括诗人六首作品的主旨,然后再展开具体文本,逐一品读:
《春天的鸟》:人与戏的镜像投射;
《不确定的山河》:生命的感应与山河的体察;
《在北疆》:人对真美之神的寄情;
《过去的事》:心灵和宇宙同构归一;
《虚空中的问话》:觉知牵引抽象的诘问;
《流逝的一切都是坚硬的》:语言弥合世界的断裂。
李之平诗歌作品读解
春天的鸟
李之平
迷糊中的鸟
像我养过的鹦鹉
刚刚在梦里出现
它从我胸膛飞起
挣脱束缚到天上去?
春光大好,它站在房檐
喋喋不休
该有怎样的宿怨
春天也不足以解释的命运?
天空不再是旧日天空
分割成数块
就像春天无论多么好,
也不能拥有更多明丽
我只是停留在数年前的
西部边疆,水草茂密的山地
遍野小花,羊群开始往山上去
童年 在那里消失
目光抵达过的溪涧石块
都帮我记录
连同 青年的背影
淹没于远去的夕晖
如今对时间有所期待
对人还有期盼
能做的是承受重力,并
一点点粉碎余下的冲动
如我昨天看杨家昌
那部电影一样
由张艾嘉和胡因梦出演
他们离散多年后
释放了生活
2022.3.19
读解:人与戏的镜像投射
人生与诗充满激情共振,日常生活与诗充斥逆反矛盾,人生与日常生活则充填着释然与和解。人就在矛盾中激发、受伤、愈合、成熟。而人与戏呢,互为镜像关系。戏成为人生的逆像演绎,记忆重组的诱因。
此诗着力于中年诗歌的“成熟变身”。开篇的“春天的鸟”,可被视作时间剧本写就的一种复沓式的场景和隐喻的复合体;场景带来生命畅想、觉醒、动力和因之形成的生存体验,文本因此展开;结尾的戏剧促成了时间和时间的感官重置。
叔本华认为,人要避免厌倦的办法,就是增加心灵财富的丰富度,降低生活的依赖。诗人李之平借助“春天的鸟”这个引子引发“诗之兴”和视觉激射,借助“西部边疆”的图景漫射和荧幕剧情的心理折射(可统称为镜像的投射),调度童年和青年之镜,调控中年心灵投影的焦距。
镜像投射的应用,实现了作者对人的立体多面性的隐秘建构。
不确定的山河
李之平
花开时我们跑遍四野
只为春天来了,山野明艳敞开
当年的快乐只需一点微光
次第欢腾的山野收容不羁小野马
桃花杏花遮蔽了身影也
遮蔽了母亲为我们担心的焦灼
是啊,山河始终壮丽,重叠
时间倒影,是岁月辜负了我们的好时光
我们只能搜寻越来越匮乏的赞叹
远和近的阴影中,事件叠加
人和事瞬间转换
随时抓住,随手扔弃
摇晃身体与山河共存
只有它们让我们真实
你听到风声从远处传来
不确定它们的呜咽来自
星际传递太空密令时的叹息
还是山河大地分布的皱褶
2022.1.5-6
读解:生命的感应与山河的体察
山河既是历史和事件的承载客体,也是生命和精神寄托的参照物。山河作为无限客体对有限生命的体察,与人对山河的凝视反应,是共时的。如壮丽之于匮乏,投影之于慰藉。山河不再只是物的实体,更增加了“心灵事件”引起的影像动态叠加的虚构性。山河成为了一种生长中的旧物,它不断附着情感元素和意志元素,被意念包浆,被反复指涉。
当人从喧嚣都市返回旧日山河,快节奏的社会节奏感快速地隐没,久远的精神微光归来,带给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山河协助个体夯实了内在自我的薄弱。由此,当风声传来,人的直觉/错觉的结论,即是某种神谕的精神体对自我的体察。风的呜咽,将旧山河变成了活物。
鲍德里亚认为,不确定性构成了哲学对社会和人性分析的悖论。这种不确定性从写作角度看,可视为对“生命无奇观”的实然认知的逆反,也是对“生命之跃动”的应然期待的协同。此诗传递出作者的意识思维包括:对稚嫩年华的追忆,对不可挽留的释然,以及对知觉的辨认,提升到了觉知的边境。
在北疆
李之平
它的黄昏恣意绚烂,
山和水争抢一轮夕阳。
任何一处拐弯,都不能落下它的尊荣
仿佛一朵花安静地开了,
恰巧被你捕捉到它的娇美。
它便有了此生。
岁月不败美人,真的不败。
也不败江山。随便欣赏,它都不会谦让。
秋水完成了向西方去的路。
鸭子们寒江野渡,涉水猎食。
它们不担心明天,不怕瞬间前路斩断。
它们比人更明白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2021.8.26
读解:人对真美之神的寄情
赫塔.米勒说,人需要极微的事物寄托情怀。李之平在“复写”(绝非第一次书写)北疆时,没有宏大描绘,却摄取到北疆植物的娇美之“静”,捕捉到动物寒江争渡的生命之“动”,在秋水西流的大场景之下,足够彰显北疆风土的诗之“美”。
这种大美包括细微的光影摇曳,也包括浩大的空间氛围。读者可以参悟到生命的无所依傍和自知自觉,这些才是真实的、可信的、顽强的。诗的“真”不仅仅属于具象的真实,更多强调的是心跳的真实。
岁月积淀的风骨气质往往难以描述,但土地沧桑的“变”与“不变”所呈现的景象与心象交织体,烘托出了诗人情怀深层的陡峭与疼痛。一首好诗的完成需要敏锐的心灵也需要理性的反思,这些闪亮的质素在李之平作品里俯首皆是。
过去的事
李之平
一定活了很多辈子
音乐让你想起必然的往昔
某个停顿的音符
是过去转身时的恍惚
学会描述事情的另一面
你知道的,分离终将来临
然后风平浪静。像所有的悲剧一样
正如历史不负责记录
荒原中的走失
忘记是最神奇的药物
比我送给你的管用得多
当你再次打开它(比如药盒)
你不会感到遗憾
也该是我释然的时刻
眼泪不解释悲伤
它只能代表自己,
晶体液化后的消亡
是可以幻灭于宇宙的梦境
读解:心灵与宇宙的同构归一
追忆往昔的诗,纵然形式、角度、抒情等千变万变,归根结底,诗注重生命的厚度和精神的深度。中年之诗更是如此。这首诗指出心灵跟宇宙的相似,在于同构。诗人的感应接通天地之道,接通影像背后的孕育和幻化之理。
破碎的物体总是比完整拥有更多表面(朱娜.巴恩斯 语)。春天的鸟属于具象的牵引,音符则属于抽象的牵引。音符带给人悠然的情绪和幽然的心境。这首带有岁月赠言味道的诗,通过不求解的方式解开心灵的障碍,你你我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释怀和放下。德勒兹说得好,人无非是时间中的顿挫。
成熟的写作者都知道,诗歌不一定要通过形象化来展现诗之思,段位更高的写法是通过抽象化的表达来反映精神、心理、思想的复杂性和澄明感。而行走过程中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认知足够铺垫生成如此的抽象,来自于种种具象的体验和幻化。
虚空中的问话
李之平
我们走后,那个小城外.围的沙丘
又增长一寸
在塔里木河
除了混浊的大水,水中的胡杨
罗布人的树屋
你知道,远处沙丘里沉默的干尸
跟所有这些都是一体的
我们身后是漫长的空旷
水流声裹挟泥沙从
天山深处奔涌而来
洗刷时间的证据抑或引.领未来?
总能听到一些追问
它们来自地层深处
我们走到了哪里,为何如此陌生?
虚空中的叹息仿佛世界
突然的断层
在空虚的某个段位
身后留下重重一击
读解:觉知牵引抽象的诘问
此诗令我想起诗人夏宇给齐豫写的《叹息瓶》歌词:那些叹息在瓶子里,像起伏的海洋,和你擦肩而过的遗忘,是一生的惊涛骇浪。——很感性,很形象。而诗人李之平在写叹息时,大胆运用超验意味的通感手法,——虚空中的叹息仿佛世界突然的断层,“断层”这一颇具的惊诧认知,则是特别超感和抽象。
“在空虚的某个段位,身后留下重重一击”——这里的“段位”所指为何?是否生命历程的某个精神层次,抑或某个不可言说的认知氛围? 读者从中不难发现,诗人在虚空中的问话,提升到了情智的形而上层。
这首诗看似抒怀叹惋,实则是将生灵与亡魂、人间与地下、存在与虚空的互问等对峙关系,全部涉入到否定的哲学之思辨。哲学所不能的,恰恰是不确定的变化对二元性的瓦解。这就需要用诗歌来承载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精神感应。诗人接通人与世界的临界点,从临界状态中觉知生命的深意,获得领悟,让抽象的认知得以映现。
流逝的一切都是坚硬的
李之平
我在梦中
修复一尊破碎的花瓶
举着它,转动
就像是我自己的胸腔
装着一颗不想老去的心
河水流逝
是这些或者那些河水
我们不能看清
一头牛死亡
而角在泥土的潮湿里保持着
坚硬
我们真的不必为此做什么
花朵一定是改变了方式
黑马一定成了红马或白马
它的气味
淹没在陌生的时间、地点和事物上
还有世界清晰的灿烂里
我愿意和记忆一起
只是用一只
不存在的手抚摸着
那些根本不像存在过的一切
读解:语言弥合世界的断裂
世界是一种可逆的、关联性的象征循环。流逝的事物和事物的流逝是诗歌坚持不懈的美学表达核心。这个世界成像于自我的心理投影。在诗人和哲学家的逻辑中,世界的幻觉大于世界的物性。人对世界的参与造成了世界的可逆,可逆带来了世界的拟态。
这首诗中,李之平采撷众多事物的表征,标注自我的理性自白。西蒙娜薇依说,“想象和虚构占据我们现实生活的四分之三以上”;里尔克说,“我们就这样不断生活,并不断告别。”诗人李之平则确认,“一只/不存在的手抚摸着/那些根本不像存在过的一切”。——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消失也是存在体的一种特殊状态,零度的存在。所谓坚硬,意味着个体情感的耿耿于怀,抑或意味着心灵意志的不可溶解。
诗歌作为一个光之体,可以产生无数的切面和棱角,折射世界的副本影像。时间和心灵的平行线促使诗歌语言的奇异出动,去纠正自我与世界的断裂,赋以幻化的弥合。
结 语
综上,李之平的诗歌作品,重点讲述在时间的流逝中个体不可溶解的心灵成分;她以自由的书写之痛去疗愈记忆和遥想之痛;她运用情理、感应、觉知的手法,逐层地重现、升级和蜕变,从而达成自我的完善,俘获世界的本原。
诗是一个通道,连接旧天堂和新世界。诗处于自我和世界的临界点,也处于语言和事件的临界点。诗收纳个体精神的绽放与枯萎、完整与瓦解、艳丽与消逝。诗大于等于意义。写诗的人是幸福的。
评论者简介:温经天,诗人,诗歌评论者,1978年生于河北承德,长年践行新超现实主义风格写作,曾在国内多家期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出版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旷世书》。主要作品《正见》《证道》《亲爱》《丽萨》《安生》《黑金属》等大型组诗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