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019】
前几天刚看完了近期风靡全球的《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也试着写了一篇“浅入浅出”的读后感,今天把@同人于野 万维钢先生的读后感翻出来看了一遍,深有感触,原来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从一本书就看出来了。
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出来的门道深浅完全不一样。我自己虽然也是比较认真读完全书的,但很多理解仍然只局限在文字的表浅层面,内里的很多东西都没有消化吸收,读完了万维钢的读书笔记,对原著的理解才更加深入了一层。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就像看电影,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看出的内涵、外延可能大相径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好莱坞的《疯狂动物城》,这种片子,你当个简单的类型片来看当然也可以,但如果你有兴趣深入挖掘也大有东西可挖,就看每一位观众自己的功力深浅了。
同一件东西放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也大不一样,就像是大战聚贤庄的乔峰,哪怕只用一套武林中人最基础的入门级功夫“太祖长拳”,也足以把武林群雄揍得屁滚尿流了。
其实关于看别人的书评,我有时候会觉得这未必是好事,别人的心得体会再好也是别人的,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反倒可能让你轻易地接受了另一位读者先入为主的意见,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于是想要获得更深入的见解只能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往原著里扎,但如果每一本书都如此看法,又势必花费太多的时间,速食年代,人人都想追求“多快好省”,一味贪多求快,所以我也时不时要在两种心态之间摇摆,有时候想要去看,有时候又刻意让自己不要去看,很是纠结。
直到我无意之中看到了据说是杨绛先生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总是感觉很多书读不懂,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生活经历的贫乏。对生活的了解太片面,对人性的理解太浅薄,很多书就是只能当个故事书来读,着急也没用。所以古人才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件东西,你分不出它究竟好还是不好,到底有没有价值,多半是因为你见过的好东西还不够多。但明明摆在你面前的确实是一件好东西,你却始终看不出来它到底好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暴殄天物。
能怎么办呢,无非也就是更多的经历和体验,更多的阅读,更多的积累罢了。见多才能识广,阅读技能打磨得越久鉴赏力才能越高,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只有脑中的“概念”积累到足够多的数量了,它们彼此之间才可能产生频繁而有趣的化学反应,生成更多“意外的惊喜”。
我从小痴迷于文字的魅力,也曾一度迷信过书籍的力量,虽然因为阅读曾经见识过不少世界残酷的真相,甚至差点因此而抑郁,但阅读毕竟还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快乐,也让我看到了世界真实的模样,所以,终此一生,我和书籍之间的缘分注定是解不开了。
既然不能退回到“无知无识”的蒙昧而愉悦的童稚时代,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不管能不能读懂,不管能读懂多少,读下去,因为只有持续地读下去,才有可能冲破书籍带来的阴霾和幽暗,看到云层之上的光明,说不定一路读着读着,某一天偶然停下脚步回头一望,哟,原来不知不觉竟然已经走出这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