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孩子最初世界的形成都是依靠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形式来进行塑造的。
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好父母共同的特征。
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父母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好的家庭往往是父母伴随着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前几天的晚上,开车出去到了路口,红绿灯,看到老两口,一人一边拽着,推着孩子,孩子呢,骑着一辆很小的童车,因为时间紧,老两口几乎是小跑的感觉,横穿马路。后来又逆行过来一辆电动三轮车,车子的前面站着一个孩子,爷爷开着车,奶奶坐在后面,很纳闷,为什么不让孩子坐到后面,有奶奶看着,还安全一些吧。于是感慨,这就是留守儿童的现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由老人看管。当孩子长大了,和自己不亲时,他们才想起自己缺失了对孩子的陪伴。后悔也晚了。但是中国的现状,在打工和照顾孩子之间不管怎么选择,都是很多人感到为难的。外出打工不能和孩子一起生活,就尽可能跟孩子建立联系,无论是短信、电话还是传统的通信方式都可以。就算孩子不在眼前,也绝不能让他从你心灵的视野中消失。这才是做父母的职责。
爱孩子需要智慧,智慧则需要学习。
父母们总是有望子成龙、望女出成凤的心理,殊不知,这样会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把期望寄托于孩子,这种教育是不切实际的。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适当提醒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应该强迫、威胁。
家庭教育应该是人格平等的,没有人格平等的教育是走不远的。在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态度,是影响子女人格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主型家庭的父母往往是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给予孩子发展兴趣和爱好自由,能经常与孩子交流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常常对孩子表示信任,即使考试失败也会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让孩子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
父母既不应该拔苗助长,也不能够无所作为。应该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帮助他们成长的助推者。不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庸,不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也不能根据自己设想的模样来约束孩子、塑造孩子。父母的职责在于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使之壮大并完善。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
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品德和品格是做人是否快乐的前提,是否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考分有多少。让孩子学会自学,树立自学精神与自学能力,自觉地追求理想,即使是,家长什么也不做,只要让孩子知道应永不停止地追求,他们至少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成长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孩子幼小的心灵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伤害。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如果就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说、不敢做了,这些都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做父母的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天真。做父母的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天真。童心是人性最真实的镜子。有了童心,才能敞开胸怀接受;有了童心,才能满怀兴趣探索;有了童心,才能坦露内心的世界;有了童心,才能毫无掩饰交流。
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最重要的一条是父母要鼓励孩子表现,并善于观察、捕捉孩子在各种表现中展露的风采,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父母强迫孩子沿着自己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往往会“有心栽花花不开”,因为父母为孩子选择的领域往往见不得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的方面。
言传身教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父母应非常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为人父母,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一种限制自己的榜样的生活。为孩子做出表率,比再动听的说教都有效。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懂得未来孩子应做出一些牺牲,放弃那些不良的个人爱好。
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阅读绘本,是亲子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父母讲述的过程就是建立起关系的过程。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里,静静地聆听那些美丽的故事,是儿童永远不会遗忘的记忆。电视里再专业的讲述,也无法代替父母怀抱的温暖。
希望是对于努力的特有奖品;努力是实现希望的唯一路径。
父母不仅要把希望播种在孩子心中,更要努力扎根于孩子身上。不努力的人,与希望无缘。希望,但如果不去努力,就会收获绝望。
读了《朱永新教育小语》,明白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路上的责任和义务,父母是孩子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应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榜样,比讲任何大道理都管用。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从点滴的培养开始,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良好的性格等等,这些都能从绘本故事中得到,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