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琥珀
前几天参加社区举办的一个关于家庭家庭教育的读书会,席间一位宝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案例。
她哥哥家的孩子,因为父母常年在北京打工,所以孩子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爷爷奶奶抚养,每年和父母只能见面1-2次。小的时候,爷爷奶奶还能带,可随着年龄增加,孩子越来越叛逆,在学校打架更是常事,学校隔三差五就让带家长,最后被勒令退学。父母也逐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妈妈不去北京打工,给孩子换了学校,全职带孩子,可孩子的叛逆依然没有变好,很多时候,甚至连妈妈都打。父母试了很多种方法,但依然收效甚微,现在悔不当初。
听完这个案例后,在场的父母无不震惊。
孩子变成这样,绝不是一朝一夕。
孩子有问题,第一时间需要自省的就是我们父母。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他是国内著名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他所著的《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册。仅是这本《为何家会伤人》就已经再版了几十次,好评如潮。
有人评价他的这本书,是“用最温暖的有力的文字贴着你的心,帮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
有网友评论说,“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看,而且越早看越好。”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真的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反思自己当前在家庭教育中的行径,很多地方真的做的不好,甚至已经对孩子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后悔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
昨天我参加的一个线上成长营里开展了一次读书分享会,关于心理学专题。分享的两位小伙伴都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及自己现在正在努力改变,不让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改变我们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让我们的孩子不再承受那些伤害。
家庭教育是我们当今的第一大教育,我们希望家是温暖的港湾,不再是让孩子们受伤的地方。
一、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前段时间,朋友推荐了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用10年策划、两年拍摄制作的。
我是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看完整部纪录片。
在片中开头三个愤怒的少年,面对镜头声嘶力竭的控诉和呼喊令人震撼:
“放开我!”
“永远都跟着他们的想法来做!”
“不想再受控制了。”
“我压抑许久的情绪放出来了……”
“你这么弄,我就死给你看!”
.......
而家长们那痛苦、迷茫的表情更令人唏嘘:
“谁来理解我呢?”
“四十多年的脾气是一下子能改的吗?”
“咱以前管理孩子的方法都是错的?”
“清,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
纪录片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所以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进行“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我们不难从片中看出,在一个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折射出的往往都是一个家庭的教育模式。
正如片中所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一位家庭中的教育者都脱不了干系。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
父母说,不是他们。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
作为旁观者,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可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
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
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俞敏洪在看过这部纪录片后说,“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中国孩子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家长的问题。中国只要把家长教育好了,孩子就自然教育好了。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孩子如果出现问题,家长先要反思自省。
二、父母沟通的前提是先学会倾听
我们大人很多时候心里苦楚时,就想找一个知心朋友去倾诉,我们并不一定是需要他们给予我们建议或帮助,只是想有人愿意倾听并且理解我们。
其实孩子也是一样,他们遇到问题,告诉我们,是希望我们能够耐心倾听,并且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我们只是在听完之后给他们提出一系列建议,并不能和孩子产生“共情”,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听他说完自己的想法,然后态度平和的表达看法。
我们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孩子,传递我们的观点,首要的就是耐心倾听,换位思考,
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和愿望。
越爱孩子,越要常常反省自己的爱。因为爱,有时会让人迷失。
第一次听到纪录片《镜子》中的三位少年心底的声音时,很多人泣不成声,这些孩子只是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
三、孩子的感受应该排在第一位
很多时候,孩子愿意敞开心扉,把他的苦恼告诉我们,是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只对事件给予了回应,却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那么后期孩子要么选择沉默,要么选择更加叛逆。
女儿上学期期末时,班主任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班级的“三好学生”,女儿也获得提名,但最后因为票数低而落选。去接她时,第一眼见到我,便泪眼朦胧,很是委屈。
问及原因后,我先给了孩子一个拥抱,并对她说,“你现在的心情一定不好受,妈妈明白你的心情。”随后给她讲了我自己小学时也曾因为“三好学生”选票低落选过一次,让她感受到,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发生在她身上。
等她心情平复之后,再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她的选票低?“三好学上”的标准是什么?被评上的同学为什么能够获得高选票?如果想获得,以后需要怎样做?
沟通到这里,她已经能够接受这一事实,并且尝试自己去找原因。
太多的孩子,直到长大了,也未曾觉得父母理解过自己半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在内心渴望父母关注自己的感受。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
每一对父母都深深地爱着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不同的方式带给了孩子不同的爱,也带给了孩子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从而书写了不一样的未来。
作为当下正在为人父母的我们,你想采用哪种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