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为表里,足厥阴肝经承接着足少阳胆经的脉气巡行。
经文曰:“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就是说,肝经的脉气开始于大敦穴;大敦穴的部位,在足大趾外侧距离趾甲根一分的地方,也可说是在大趾背侧的三毛中,即大趾第一节的背面,趾甲根之后。大敦穴也被称作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其在五行归类中属木。
肝经经脉继续巡行,“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也就是,肝经的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行间穴;行间穴的部位在足大趾、次趾之间;行间穴也被称作是肝经的“荥穴”。
再巡行,肝经经脉“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即,肝经的脉气由此灌注于太冲穴;太冲穴的部位在行间上二寸,第二趾骨连接部位之前的凹陷中。太冲穴也被称作是肝经的“输穴”。
接着,肝经脉气“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说的是,足厥阴肝经的脉气由此行于中封穴。中封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前一寸五分处的凹陷中(《甲乙经》载为一寸陷中)。针刺该穴时,如果违逆经气运行的方向,则就会使气血郁结;但如果顺应经气运行的方向针刺,则就会使气血通畅。特别注意,临床取该穴时,应将足部上仰,这时就会在穴位处出现凹陷,此凹陷即是该穴。中封穴也被称作是肝经的“经穴”。
然后继续,“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翻译为,肝经的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泉穴。曲泉穴的部位在膝内辅骨突起的下方和大筋的上方处的凹陷中;屈膝才能取准该穴。曲泉穴也被称作是足厥阴肝经的“合穴”。
以上所述,即是足厥阴肝经所属五输穴的部位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