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是指一对夫妻家庭只生育唯一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具有同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天然缺乏兄弟姐妹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作用。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带有自身的特点——独。
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同时伴随的是双职工,所以独生子女一代同时伴随的还有隔代教育。什么是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对孙辈为主的抚养和教育。2018年中国平均男女参加工作的比例分别为为76%和61%,那么范围缩小到城镇,这一比例肯定会更高。父母双方都在工作,陪伴孩子的就必然是祖辈【我现在居住的地方90%的时间看见带孩子的都是祖辈,即使父母同在也是祖辈带孩子的比较多】。隔代教育优势:老人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老人的心态更平和;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加祖孙的亲密感;填补孩子的亲情缺失等。但有利必然有弊:独生子女+隔代教育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独生子女+隔代教育的孩子更“自私”
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在照顾孩子是,自然是百依百顺。祖辈照顾孙辈时就更是会持一种补偿心理,认为自己年老了能为儿女做的事情也不多了,那么就好好的带孙子吧。结果这一带,把祖孙的位置给调换了,孙子成了真长辈,祖辈成了操劳的仆人。生活中祖辈对孙辈的爱是无所不包,孙子渴了茶水到口、孙子饿了饭菜到手、孙子累了伸手到背【生活中常见10来岁的孙子外出还要爷爷奶奶抱】。
仔细观察您还会发现,周边的爷爷奶奶经常追着孙子喂饭,这一餐饭就喂个把小时,导致有的孩子上了三四年级在家时还等着爷爷奶奶喂饭。祖辈带独生子女还容易什么东西都紧着孩子,在家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如此在孩子眼中就只有我的,没有分享和协作。人类社会是一个分享与协作的大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分工角色。有厨师、售货服务员、公务员、警察、医生、老师…… 这些都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却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以安全的角度出发,教导孩子一个人玩、不与伙伴产生摩擦……导致孩子原本开放的心门被强行关上,而那些“散养”状态下成长大的孩子却能很好的与人协作和完成分享。
独生子女+隔代教育制约孩子语言、性格的养成与发展
幼儿期【3岁之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特别是口语作为生活交际必备工具。而独生子女+隔代教育中,祖辈给予幼儿倾听和交谈的内容相对较少,而且言辞发音也带有很大的原始特性;与幼儿讲话时,不注意情境;缺乏对话,体验不到语言交流的乐趣……
这些老年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只能听之任之,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祖辈通常也不了解孩子语言发展是分阶段的:无意识交流阶段【出生—4个月】、有意识交流阶段【4—9个月】、单词交流阶段【9—18个月】、词组交流阶段【18—24个月】、早期造句交流阶段【24—36个月】、句子交流阶段【3—5岁】、自由交流阶段【5岁以后】。处于每个不同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史不尽相同的。虽说没有一个绝对的引导标准,但能岁孩子的年龄增长有所变化的引导更有助于孩子语言的统合发展。
祖辈看护孩子,常常会因为自身体力的原因,无法在行动上满足孩子很多好动的需求。因为带孩子确实是个体力活儿,孩子刚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他们会不知疲倦的想要去走一走、转一转,这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活动。因为,扶着孩子您真的需要“卑躬屈膝”,时不时还要把他们抱起来。年轻的父母都时常因为孩子而累的直不起腰来,只能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爬,自己摸索。那么祖辈在这一方面就更难驾驭这一精力旺盛的小宝贝拉……
祖辈内心也会在“衰老感”的压迫下,常常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大势已去”,他们会逐渐变得固执、敏感、怪僻、焦虑、急躁,情绪上表现得悲观厌世、行动上表现得动作迟缓等等。这些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会被孩子察觉,很有可能形成终身记忆,影响孩子人生性格的形成。
独生子女+隔代教育抑制幼儿自理、分享与协作能力的养成
祖辈爱孙子,孙子生活的一切事情都由祖辈代劳,孩子们缺乏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他们事事处处都依赖大人,更有四川大学的周光宁教授《救救孩子》:“去年某日的《新民晚报》,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都要带着妈妈亲手剥光的鸡蛋到学校吃。有一天,他的妈妈忘记了给他剥鸡蛋。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拿着鸡蛋,前后左右地看,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口。晚上回家,他妈妈问他的时候,他说:‘没有缝,我怎么吃呢?' ”。
独生子女+隔代教育,孩子往往是家中的 “皇子”、“公主”,在家中 “位高权重”,地位无人能及。家中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所有好吃的都是 “我的”、所有想要的都能得到…… 如此,孩子完全生活在以 “自我”为中心的百般呵护之中。当他们外出的时候,两个 “独立”的自我就很难与同伴产生活动“交集”,更别说产生活动“并集”了。这种现象在游乐场、学校随处可见,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许动;这个地方是我先来的,你快走开……
曾几何时,人们已办有“独生子女证”为荣,很多地方还有有待。而今“独生子女”多了,社会又该为“独生子女症”犯难了。那么如何化解独生子女+隔代教育呢?
恢复庭院文化可解“独生子女症”
家是社会的基石、是“庭院文化”的根,“庭院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庭院时代,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打闹,邻里间其乐融融 。那时,孩子们从东家跑到西家,院里、院外活动自如,并不担心丢人——是真的不会丢人。现在家长成天担心孩子会走丢、孩子学习跟不上趟儿……
每个人都需要被陪伴,每个人更需要的是同龄人之间的陪伴。且看如果我们身边有年龄相差10岁以上的两个人结婚,一定会有人议论,议论他们...... 这就是年龄上的距离问题,因为人是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生理年龄相差越大,心理年龄自然也就相差越多,沟通交流就会有更多的障碍。孩子时期尤其明显,如果让孩子们自行选择伙伴,他们一定会选择年龄相差10岁以内的伙伴一起玩。因为年龄大的会处于优势地位,年龄小的孩子会有不平等的感觉。孩子整天和成年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处于被管控的一方,自然会产生心理压力和抗拒心理。被强势管控的孩子就好像被捂住的水管【水源开着】,开始的时候表现不明显,时间久了,总有喷发的一刻。落实到孩子身上就是溺爱和严管的孩子都会表现为极强的青春期“叛逆”,更有甚者会步入险境,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或许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主因之一吧。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知识、技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更需要童年有宽松、童伴的快乐成长环境......
2016年全国城市规模以上小区已超过30万个,一线城市中的上海、北京、深圳小区数量早已过万。以北京为例居民小区文体活动中心按100平方米/1000人配建,700-1000平方米,然而这部分活动室的利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当前每个家庭都在急于寻求对孩子更有利的成长环境,各类学区房、**景房层出不穷。但现在的小区,普遍缺乏集体意识,就是与邻里一道将本小区的综合生活环境给提升一阶。如果能将小区文体活动用房作为载体,提升小区居住大环境,对于独生子女+隔代教育的家庭肯定是极大的福音,同时也能极大的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人类民运共同体大环境的建设——育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