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与我一样有选择困难症,每每想购买一样物品,总是反复比价,寻找性价比最高的,然后反复斟酌,是买呢,还是买呢,还是买呢?
《好好赚钱》是简七写的小白理财书,对于花钱给出了四招,简单实用,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招:搬家炸裂法
想象一下,我们马上要搬家,需要对家里现有的物品进行打包整理,将那些不再需要的物品留下丢弃,然后重新投向新的生活。
那么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怎么判断哪些物品是你需要的,可以留下的,哪些物品是需要丢弃的?
简七给出了一个好东西法则。
这种清点也类似于一直提倡的断舍离理念。断舍离的源头是断,所以在购物的源头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只购买那些自己喜欢且需要的物品。这样拥有的物品,它的使用率高、喜爱度高;渐渐地围绕你四周的,就都是你实际需要的好东西。
在购物的源头,我们还能够坚持的另一份购物原则是宁缺勿滥。
就如乔布斯一般,坚持讲究。在需要的时候,仅购买心怡的物品;如果没有,那就暂时不购,先局限于现有的物品去生存。空缺而不将就,是因为未来有更好的,等待被发现。
消费观里,有个重要的“三我”法则:“我需要、我喜欢、我适合”。
购物、尤其是高额消费时,郑重地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明晰自己在为什么而消费,理智消费,从而在源头上第一时间降低购物冲动。
第二招:10%“品质生活”基金
看到这第二招,不由想起《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中提供的一种管理金钱的方法,要求设立财务自由罐,放入10%的收入,形成自己的玩乐账户,专供“烧钱”和玩乐之用。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平衡,让金钱在追求财务自由的路上,不仅被存储、被投资,也可以拿来高端消费,以此保障长期持续性的投资理财。玩乐账户的最大目的是呵护自己,做一些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事情,其原则是每个月都要把钱花光。
玩乐账户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实现与储蓄理财的平衡。我本不以为意,就个人而言,我的理财储蓄习惯还是有的。如果仅仅是出于个人持续理财储蓄的原因,我大约不太需要这个玩乐账户。但是我有购物选择困难症,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玩乐账户,对于消费时的决策就相对要更容易一些。
在《好好赚钱》里,玩乐帐户就是简七所说的“品质生活”基金,同样的纳入10%的收入,形成高品质的生活基金。这是与玩乐帐户类似的理念,简七说的更为直观明白,且更具有实操价值。
消费,尤其是超出自己能力标准的消费,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我们常常既希望改善生活,又不希望过度挥霍,因此充满了纠结与罪恶感,这也是选择困难症的一个源头了。拥有一个品质生活基金,遇到一件喜欢的物品,你就更容易出手,也因此能更容易获得前文所说的好东西。比如同样的御寒毛衣,你可以把购买针织衫换成购买纯羊毛衫。
品质生活基金说白了是一种有规划的高端消费。因为有计划有预算,不至于有太多负罪感,带来的幸福感也会更持久。
这是理财中的金钱平衡帐户,更是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观念,同时还是善待自己的有效举措。
第三招:多买资产,不买负债
投资里的资产与负债,区别在于是否能产生现金流。用在这里,其实是教你用投资的思维去消费。投资时,我们总会考虑所投入资金能在未来带来多少的收益。投资可能会亏本,但如果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是亏本买卖,我们一定不会去投资。人们总是期许投资的未来是获利多多。
同样的情况,在我们去消费的时候,却很少考虑购买的这件东西在未来的回报是不是正向的。这时的资产与负债,区别在于是否带给我们正向的效益。
举个例子。我喜欢看书,经常购书,尽管书架上已经有不少书还未看完,看到合适的,依然会先行入手再择机阅读。
书籍大约属于知识资产,按当下时髦的说话,读书是成本最小的投资,于我自然有其价值。但是在不读书的人眼里,购书无疑是一种浪费,去图书馆借就好了,去网上下载免费电子书就好了,何必浪费钱呢?在他们眼里,书籍是一种负债,看完就可以扔的,能不买就不买,能少买就少买。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时不时地在书间交流,在不同的文字中寻找、追逐类似的理念,然后内化于心。书,尤其是实体书,无疑是可以反复产生正向效益的资产。
或许,从这个角度,区分资产与负债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底层价值观。
类似的资产还有那些知识付费的产品、每年的旅游支出等。
如果说“多买资产”还尚易理解、操作的话,那么“不买负债”的难度却是高了一阶。对于负债、产生负面效应的物品,不是少买,而是不要买。
你有没有过趁双11购物节,买回一堆“价美物廉”的东西?比如那些穿过一次就丢的衣服,这大约是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踩过的坑。趋利是人之常情,同样的性能,当然价低更实惠。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天下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无论是一次性衣服、即将淘汰的电子产品,还是市面上快过期的食品、化妆品,统统都是负债,除了导致白白付费,还有后续不良的使用隐患。在花钱付费前,就应该避免,不要消费。
第四招:多为自己买单
为自己买单的意思是,在消费时多考虑自己的舒适度,多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不仅仅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为满足虚荣心而购物。
你喜欢优雅的外套,还是舒适的内衣?在你的衣橱里,两者的性价比等同么?最好的方式是两者兼有,但若资金不足,你是二取一呢,还是双降质保持平衡?两者的优先级等同么?在人群背后,你对自己保持什么样的品位?
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选择好用、易上手的日用品、工具等。比如购入优质外套的同时也购入舒适内衣,比如使用高端手机的同时也换换你家里那台老掉牙的电脑。
多为自己买单在我看来,还有另一层消费意义。作为宝妈,我总不吝于给孩子付费报名那些培训班,真是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从第三招资产与负债的角度,这是在给孩子的未来投资,很值得消费。但另一方面,对于自己要参加线上课程等,总是有些吝啬,反复斟酌课程是否适用,性价比高不高。类似的,可能还有给孩子购衣的毫不犹豫,到自己却是思量再思量。
知识付费的问题,可能直到我树立起“付费即是捡便宜”的思维,列出教育帐户预算后,才得以缓解。同样的,还有每年的购衣等日用消费帐户预算。
多为自己买单,永远不吝惜投资自己。无论购书还是买课程,除了金钱,还消费自己的时间、注意力,努力地学习积累,收获未来技能增值、变现的能力,这才是为自己买单的真正意义。
多为自己买单,无论外在形象还是内在修养。人生苦短,所有的财富最后无非是一个数字,合理消费,只有花费在自己身上的金额,才是构成一生的财富。
怎样花钱最合适?
从购物源头就遵循“三我”法则,只购买“最需要、最喜欢、最合适”的。
设立品质生活基金,给自己一份有规划的高端消费。
买资产不买负债,让消费亦增值。
为自己买单,内外兼修,投资自己。
这就是简七所说的“会赚先会花”理性购物四招式。
你,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