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上明清小说课,又重温了一遍《儒林外史》。这篇小说,评论的人太多了,我无话可说。可认真读一遍,竟也长了不少见识,真是不亦乐乎。
首先,对于科举制度,我本来不甚了了,虽然大致了解何谓乡试,何谓会试,但根本弄不清楚啥是贡生,啥是监生,这回总算搞清楚了。贡生制度始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即由基层府、州、县学,从未中举的生员中按规定名额挑选一些优秀者送入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监生,贡生也能被吏部直接选官。这种制度,扩大了由进士、举人进升仕途的范围,增大了朝廷选拔人才的范围。明、清两代沿用了这一制度,而且把它更加完善、详尽。
明代有四种贡生,即“岁贡”,由府、州、县学每年或每二年选送l~2名;“选贡”,由府、州、县学每3年或5年选拔1名;“恩贡”,由朝廷特开恩典而选入;“纳贡”,由富家交纳一定资财而选人。
清代有六种贡生:“岁贡”、“恩贡”同明代;“优贡”相当于明代的选贡;“例贡”相当于明代的纳贡。另有“拔贡”和“副贡”,“拔贡”从各直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副贡”每三年选拔一次,即从每届乡试取得副榜(即乡试扩录者)者中挑选,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但可直接增附为“副贡”,既可被挑选为官,又可人国子监。所以入国子监读书,也是人生转折的一件大事。
其次,解决了很多有趣的小问题。
一,关于“巨无霸”。我一直以为这个词是外来词,没想到《儒林外史》中竟提到了,原来: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 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后汉书光武帝纪》)由此,我开始叹服麦当劳员工的文化——能给汉堡起出这样的名字,可见真是有文化!
二,关于“易筋经”。我一直以为这是金庸杜撰的东西,没想到在《儒林外史》中也看到了。原来:《易筋经》相传为天竺和尚达摩所传真经。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由此看来,由金庸小说作为导引,增广见闻,进而了解一些传统文化,这委实是一个很好的门径呢!
三,关于一句话。《儒林外史˙第五十回》,凤四老爹对秦中书说:“也不要特参,只消带上一笔,莫怪我说,老先生的事,只怕也就是‘滚水泼老鼠’了!” 我一直不懂啥叫“滚水泼老鼠”,所以对这句话就似懂非懂的。原来这是一个歇后语,后半截大概应该是“在劫难逃”。“滚水泼老鼠——在劫难逃”估计是清初常用的歇后语,所以作者只说一半就其意自明。呵呵,这也是长见识,读书之乐,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读完此书,突然想到,周作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希望大学开设“八股文”课,几十年过去了,竟然没有一所大学去做,真是遗憾。“八股文”固然是一种文化糟粕(其实,是不是也值得讨论),但它毕竟是影响中国文化几百年的东西,其研究价值是不容小觑的,大学的文科(理科没必要)应该把这个东西,连带着它承载的文化现象,介绍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