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是任何一个技术团队都无法绕过和回避的话题。记得10年前,我第一份正式工作,就经历了项目持续的重构历程,为了写好代码,当时还反复读了Martin Flower的《Refactoring》, 时到今日,这本书里的很多点,还给了我很多启示。回顾这10多年来经历的各类项目,还是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点,准备分两篇文章,来过一下这些想法,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好的想法能冒出来。
关于做重构,我个人觉得可以按照以下这条线来执行:
大家有任何想法和建议,请加我的JAVA架构进阶群:554355695
1. 明确本次重构的目的
我的第一个观点,重构是有代价的,带来业务的不稳定(引入新的bug)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大家需要暂时放下业务的推进)。所以在我们动手之前,一定要明确我们本次重构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满足业务的需要或只是觉得架构有缺陷?每一次架构的重构都是“伤筋动骨”,就像做手术一样,即使再成功,也会伤元气。重构的首要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业务需求,然后再考虑其他问题,这就意味着,如果本次重构对未来业务承接的促进很小的话(比如仅是引入新的框架和技术),那么本次重构需要慎重或者暂缓。同时,需要认真比较重构的各种方案的利弊,想清楚后再开始,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方案B。
2. 明确当前系统的状态
决定要执行重构后,首要做的任务,并不是立刻动手执行重构,而是对当前的架构状态有清晰的了解,如果开发当前系统的同事还在本公司,一定要拉着同事好好的讨论一下,作者给大家讲讲当时的思路,比我们闷头看代码理解还是要强不少的,能清楚理解当前系统的设计初衷。除此之外,通过研究当前系统,才能记录目前系统的性能基准,为未来评估重构的效果做准备。过去,我遇到不少同学,还没吃透当前系统的设计和代码,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开始重构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引入regression BUG, 或者是执行过程中,发现重构不下去了,原来这块的架构是为了达到某某业务需求啊,这块不能动,得想别的办法。所以不吃透代码和架构,直接进行重构是很危险的,慎行。
3. 重构的目标必要被量化
如果确定要重构,那么要把目标明确下来,也就是重构的边界条件,明确列出本次重构需要完成的要点,目标要有数据量化(比如代码行数降为过去的一半,代码执行时间缩短为过去的百分之30等等),同时,重构后的代码能够被有效的测试。重构之前,需要有一个需求分析的过程,如果需求不明确,重构PRD不能写清楚,负责重构的团队也就很难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重构工作被一个团队来执行的时候,所有的成员对重构的目标必须要达成一致,开发成员内部,还是开发和测试之间,谨防重构不到位或者过度重构。
4. 重构中必须建立或者维护业务数据流
大家有任何想法和建议,请加我的JAVA架构进阶群:554355695
现在任何一个后台系统,都会通过日志系统建立必要的业务流转记录,比如,我这几年前后带的几支团队,都会建立各类业务埋点。本质上的原因在于,业务都是以数据流为载体的,架构重构的本质就是让数据流更通畅。所以在重构过程中,我们务必保证以下两点,1. 重构后的系统,对于数据的存储、处理、分析等功能是否有影响;2. 在重构过程中或者重构后,我们能用数据来验证重构的效果,能不断的对系统进行优化。
5. 采用“迭代式”重构
做过重构的小伙伴都知道,做重构的复杂度并不亚于做一个全新的产品,和自己的小伙伴私下沟通下来,都愿意重新做,而不是在老的代码上改。在这里说这个话的意思在于重构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将一次重构拆分为多次“迭代”行为,然后每一个重构步骤能快速部署上线并得到反馈,以便评估重构的效果,及时作出调整。从项目风险的角度来说,通过将重构分成多个迭代,能有效的控制迭代的风险,每一个步骤,重构团队(开发和测试)都能集中一点吃透,并进行充分的测试。如果直接将重构1,2个月后的版本,一下丢给测试同学去验证,效果可见一斑。
另外一方面,重构过程对bug的容忍性比新产品的研发更低,上一次重构迭代的结果,决定了下一次重构迭代的执行。不论团队多忙,一定要保证代码提交之前,是经过其他成员审核过的,短期来看会占用团队的时间,长期来看是事半功倍的好事。
至于如何来拆分重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每次重构的工作量,不应该超过1个正常的迭代(2周时间)。
6. 重构首选团队熟悉的技术
在我们制定重构方案过程中,第三方技术框架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重构最终的成败,毕竟最后判断重构成功与否的是上线正常运行,所以是选择最新流行的技术还是发展成熟的技术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团队能否驾驭这门技术,是否有对应的人才储备,我们是否清楚该技术里面的“坑”,是否可以找到对应的技术社区帮助我们应对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和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经历的惨痛的教训,2年前,我们在缓存方案上选择了我们并不是特别熟悉redis cluster, 而不是常规的redis 2.x版本,或者阿里云的KVStore,上线后,踩了各种坑,每次都只能事后来修复,充分暴露了如果对该技术没有吃透,就将它推向生产线,那就有很大的潜在风险,当然,如果现在上Redis Cluster, 我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已经掌握了 :) 。对技术的选择上,我们需要反复确认各种技术方案对系统重构的影响和效果,必须要有前置的技术调研,并拿到对应的调研数据,根据数据和经验来做决策。
7. 重构前务必和业务方沟通
很多技术团队认为,重构的事情就是技术团队内部的事情,但是从我过去共事过的多个团队看,这个想法过于天真了,重构的最终目的就是改进业务和更好的承接业务,所以如果不和业务方做充分的沟通,甚至不了解业务就开始做重构,结果就是很可能没有抓到重点,例如,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关键业务的架构是不能轻易碰的,哪些业务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所以,我自己的技术团队在执行重构前,会和产品团队,运营团队做充分的沟通。
与业务方沟通的目的有2点:
了解业务方的述求,并把这些点放入到重构过程中,梳理清楚代码中,各类业务的运行情况,清楚每一项业务的重要程度。
寻求业务方的支持和帮助,重构过程中,需要和业务保持积极的沟通,确保重构不会对业务产生影响。 反过来说,通过沟通,才能获得业务团队对技术团队做重构的支持和理解,重构过程中才不会碰到非技术层面上的障碍。
8. 重视重构中的非技术问题
这一点是我过去1年,理清楚的一些问题,趁这个机会分享一下:
舒缓团队的压力,给予团队更多的鼓励。说白了,重构对个人或者团队来说通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和做一个新产品或者新功能,能够取得老板或各业务方的掌声相比,重构的成绩往往不受老板重视,而且出了问题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因此,重构之前,我会提前给团队做好心理准备,打预防针,帮助大家舒缓压力,并且将重构的成果量化和业务的变化关联起来,定期向各方同步状态,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做好重构过程中各种非技术沟通,任何一次较大的技术重构,都会遇到一些非技术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与相关利益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坦诚地和他们交流,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从公司层面来说也是合理的,对于技术人来说要学会适应。
大家有任何想法和建议,请加我的JAVA架构进阶群:55435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