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界的沟通方式,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解读,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换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非暴力沟通,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理解。
其实很早就听过这本书了,但一直没有想读的念头,大概是因为对于需要反复操练的套路有点本能地畏惧吧。这次真正读过了,才发现,非暴力沟通,并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提醒我们聆听自己或他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比起与他人的沟通与理解,我想它的指导意义更在于放过自己,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一种和解。
要理解非暴力沟通这种模式,首先要有一颗想要与内心和解,想要与外在世界平和相处的心,躁动而不安的状态下,人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是无法让自己安静下来的。这大概是一种“安全模式”,我看到过一个比喻,安全模式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出现问题时用来诊断问题的,如同与人交往时的那种心智状态。所以,作者提醒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愤怒,要学会爱自己,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先离开那个场景,直至平静下来,再回到沟通中来。
沟通,这个词其实包含两部分,“沟”与“通”,沟是连接,通是顺畅的状态,只倾听,或者只表达,都不是真正的沟通,只有以共情的方式去理解他人或理解自己,再将这种理解传达给对方,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来来回回的回路,这才完成了沟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情”。关于共情,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已经非常熟悉了。
说几点在书中感悟较深的地方吧。
——关于“敏感”
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大家往往对敏感这种特质特别敏感,好像敏感的人就是很纤弱的,很矫情的,很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但事实上,敏感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敏感的人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能够感同身受,他们对于艺术的感受力更强。只是,他们也更加需要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关于“责任”
作者认为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而人们应对沮丧的方法,往往是自责、内疚、在无法自拔的痛苦中去勉强完成任务。非暴力沟通教我们应对的方式,是换一个句式,把“不得不”换成“我选择”。“我不得不从事这份工作”,与“我选择做这份工作”,其中的意义立分高下。我记得小时候在看武侠小说、日本动漫,甚至《哈利波特》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桥段,面对既定的命运,自己主动迎接上去,与被动拖进去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带来的结果自然也是全然不同的。
前几天刚结束的培训,刚好也提到了这一点,那些怨天怨地,全世界都错了的人,其实只是内心中不想为自己负责任罢了。而负责任,是让自己成长的第一步。
——关于“感受”
在做每一章后面的练习的时候,我发现,我们更习惯于描述想法,很少能探究到自己的真正的情绪。这部分是非暴力沟通需要重点练习的部分,书中为我们列举了很多种表达情绪的词汇,但我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能表达对,大家往往习惯于用几种特别模糊的描述,如不开心,不快乐,难受,生气,伤心……甚至很多人只会表达想法。
同样的,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书里这句话我觉得特别对:人们常常不了解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总之,我觉得这本书确实很好,而且还穿插了很多练习,让人可以实际演练,了解非暴力沟通的思路,有可操作性。
当然,非暴力沟通,首先需要很强大的同理心和耐心,没耐心的时候,根本就不想同理。同时,人们在学习沟通模式时,最容易囿于形而忘记本心,陷入套路而忘记本质。而这种沟通模式的本质是要求人们真正真诚。
——廖木空青
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