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过半,对很多孩子来说,接下来的时间得加快马力赶作业。7月中旬去小姑子家,侄女很想和木木一起出去玩。他爸爸说,作业做完了再去。我跟她说,等我们夏令营回来,你再来吧。半个月过去,昨天我给她打电话,问她可以出来玩了吧。她说,等作业做完了再来。我问她,到底是作业太多还是做得太慢,她在电话那头沉默不语。听到她妈妈在电话那头说,做的太慢了,还有好多书没看呢。
后来小姑子接过电话说,老师列了一堆书单,让暑假看完,摘抄好的句子和词语。但孩子不喜欢看书,坐在那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即使眼睛盯着书,半天不翻一页,明显就是没看进去。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上学那会我最痛恨的就是历史。为了应付考试,每天背无聊的年代和事件,一会公元前一会公元后,一会分裂一会统一,觉得历史简直太琐碎、太混乱。咬紧牙关、悬崖勒马,好不容易我才勉强获得了个不高不低的分数,闯过高考大关。后来看了很多名胜古迹,听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故事,接触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读物,我慢慢发现历史其实很有趣。不仅如此,历史和地理、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历朝历代的帝王为江山社稷开疆扩土、披荆斩棘,无不体现在地理概念上的延伸和拓展;英雄豪杰和仁仁志士衷心不改、奋勇沙场,横扫千军时慷慨陈词,败走麦城为赋作诗,无不展示着文学的魅力。
暑期的汉字游学活动以及西安的神游之旅,我真切地感到:百闻不如一见,书上的故事再悦耳动听也比不上身临其境的眼见为实。
汉中的褒斜栈道是当年刘邦取汉中后,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进军咸阳。因此有了后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古汉台是刘邦东山再起的地方,筑三层高台,以昭示天下,刘某不仅仅偏安一隅,还要蓄积待发,卷土重来。
武侯祠内“举世无双、天下第一”的匾额是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至高无上的赞赏。特别是李山川老师旁征博引、惟妙惟肖的故事演绎和解说,让我们在故事中理解汉字、在故事中学会成语、在故事中感受历史的真实。蔡伦墓、张骞墓前守护神石羊和猛虎的区别彰显了当代帝王对二候贡献大小的评定。半坡遗址博物馆,我们了解到了六千多年部落时期人类的群居生活。如何造房、如何制陶、如何狩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明时代之前的人们所具有的智慧和生存之道;西安古城墙,从旅游图上看,城墙只是一个矩形状的一小圈。我和孩子都有些惊诧,原来史上鼎盛的大唐城就这么一个东西南北围起来的14公里以内的“弹丸之地”。秦始皇陵偌大林荫地上的一块碑,让我们对山头下面的复制版的咸阳城充满无限瞎想。
一路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之旅,让孩子的世界不断有惊喜。原本不喜欢历史故事的他竟然开始追剧《三国演义》,还一直缠着我讲《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在这之前对于这种字多图少的书,他没什么兴趣,身临其境地玩一圈回来,好像突然间那些不太喜欢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变得有趣起来了。
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可能是他知道的太少。他的目光仅仅锁定在做作业、看书这个狭小的范围内。他的世界是一元的,不知道书上的故事和事件跟现实生活有链接,他也不知道书上的文字和话语都有现实生活的印迹。
有的家长会跟孩子说“多读书就会写作文”“多读书学习成绩就会更好”,这种功利地看待读书,反而让孩子把读书作为学习之外的任务或负担,根本不可能让孩子因为兴趣主动读书,进而从读书中获得快乐。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先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感受,去探访名胜古迹、游历名山大川、体验农村生活等等,在体验和感受中,他们自己会有新的感悟和思考,回来再有意识地找相关主题的书,如写景色的、写名人的、写城乡生活的、写古迹的、写生活体验的等等,或许孩子会看得津津有味。
因为这些书上写的人、事、景与他的生活有链接。他们在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中有了思考,在不断挖掘事实背后的故事中被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告诉他们,多读书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让我们知道更多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