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出门吃饭,我穿了一条橙红色的短裙刚好配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件黑色羊绒长大衣。
因为好久没有穿过膝长靴了,靴子需要用鞋油打理一下。
怕朋友们等急了,顺手把一罐真皮保养剂拿着,准备上车后再擦鞋。
老公很好心地帮我把这罐东西放回去,告诉我车上有超级好的擦鞋油。
上车后他拿出鞋油和毛巾给我,我接过来一挤,竟然全部喷在了我的裙子上。
黑色的鞋油立刻把一条好好的裙子给污染了。
我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数落他:本来我要保养剂擦鞋就很好,你偏要给我这个黑色的鞋油!!!
急急换了衣服去吃饭,在去的路上,老公不急不恼地向我解释并不是他的错,但他还是会向我道歉。
冷静下来,我看到自己的模式。
同意他给我鞋油用的是我、挤鞋油的是我、弄脏衣服的是我,为什么我会把矛头指向一个无辜的人呢?
他只是好心好意想给我用他认为更好的东西而已,根本没想到过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这样我想起了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
卡普曼(Stephen Karpman)设计了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心理游戏,就是所谓的戏剧三角形,他认为只要是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Persecutor)、拯救者(Rescuer)、受害者(Victim)三种角色之一。
迫害者会贬抑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受害者则自认比别人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找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藉以肯定“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
戏剧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漠视,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视别人,迫害者漠视别人的价值和尊严,甚至漠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利,拯救者漠视别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如果他寻找的是迫害者,就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如果他寻找的是拯救者,就会依赖别人,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
在这件小事中,我充分扮演了迫害者和受害者的模式。
当鞋油撒到我裙子上时,我觉得自己好倒霉,连鞋油都挤不好,笨手笨脚的。但这种“受害者”的感觉并不好,它会带给我很强的自我贬低,低价值感和无力感油然而生。
为了摆脱这种不好的感受,我立刻把矛头指向了那个我认为试图当“拯救者”的人,对着老公撒气。
就是因为他的错才让我的裙子弄脏,都是他的错,我是无辜的。
这种“迫害者”的感觉就舒服多了,可以强有力地发泄我的怒火,又不用烧到我自己身上来。
看到自己的种种下意识的模式后,我的情绪立刻就平和了。
裙子一事让我看到自己下意识的反应模式,看到我的应对姿态。
当我能够跳出来看自己时,就会清明很多,反而觉得自己在那个模式中很搞笑。
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关系中不免会误入戏剧三角游戏中,或多或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时是受害者模式,我好无辜、好可怜、好无助,没有谁比我更倒霉了;
有时是迫害者模式,都怪你,都是你的错,如果不是你,我也不会痛苦;
有时是拯救者模式,你做什么都不如我,只有我能帮到你········
当我们在这个怪圈中循环时,我们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情绪中,或沮丧、或愤怒、或优越,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是有力量收回或者讨好、或者指责、或者自以为是的手,回到自己内在,让自己坦然接受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任何事情。
当你能够百分百为自己负责时,这时的你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容易平和自在的。
百分百为自己负责是需要觉察和勇气的,从现在起,让我们带着更高的觉知活在勇于担当的个人世界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