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
昨天,我们谈到了碎片化信息处理的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收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在信息收集阶段,我们的步骤是:
- ①设置好30min的倒计时
- ②开始浏览知乎、公众号的文章
- ③发现感兴趣的文章后,对全文只大概浏览一下,觉得值得细看后,调到④\⑤进行处理
- ④如果文章是平时自己一直在研究的相关内容,则直接放进印象笔记相应笔记本。例如是一份有关“领导力”的文章,则直接放进“团队管理”文件夹中。
- ⑤如果文章是之前没遇见过的\散文\新遇见的知识。也是大概浏览一遍不细看,放入Kindle\Pocket(APP),之后再仔细阅读。
- ⑥时间到,立即结束浏览。
在这样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两点即是:
- ①“设置时间中断”
- ②“遇见好的文章后只是大概扫几眼判断后收集起来。”
这样的话,我们不仅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的获取感,又保持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二、整理阶段
在前面收集阶段,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在网络上收集到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了初步整理后,我们得到了:
- 收集在Kindle\Pockrt(APP)的新信息(如深度热点新闻\新遇见的知识)
- 收集在印象笔记的“主题式”信息(如“心理学”相关)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分别对上面两种信息进行处理:
对于保存收集在Kindle\Pockrt(APP)的新信息,我个人的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件事情,依然是“设置中断”。
即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比如50min),进入深度阅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常常喜欢收集信息,但却不怎么想把收集后的信息做进一步处理。
怎么理解呢?
因为我们不断浏览公众号(知乎)其实只是在追求一种获取信息的快感,却总把他和学习知识混淆了。
不信的话,可以统计我们保存在pocket\印象笔记里面没看过的文章。你会发现:
你看已经看过的文章再打开带来的快感远远小于看新文章。
所以同样和之前收集阶段一样,我们需要设置时间,但收集阶段是为了让我们及时停住,而整理阶段是为了让我们记得开始!
所以,我们必须每天设置一个时间段来进行信息整理,接下来,便很简单了:
- ①我们把kindle、印象笔记的信息进行阅读,然后进行批注。
- ②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把批注的内容定期导入印象笔记(我是三天一次)。
- ③把导入的笔记进行归类,等到需要的时候,直接拿出来用。
这样,我们已经把之前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通过收集、整理阶段,变成了我们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这远远是不够的,他们毕竟是零碎信息拼凑而成,还是成不了我们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关于成为我们个人方法论的问题,我目前个人还是在摸索阶段,也许以后会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