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伤感的时间
零点已过,阳台上放眼望去,家家户户大都已经熄灯就寝,城市彻底的安静下来。只有孤独的一排路灯和高速的夜车,见证着城市之夜的光与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习惯零点之后上床睡觉。而每次躺在床上,听到阳台传来车声就会觉得无比伤感。或许,结束总是让人伤感的,不管是一个电影/电视剧/小说的结束,或者初中/高中/大学的结束,一天的结束自然也会让人感伤。
不过今天不同,不想再沉浸在无用的感情河里,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寻找自己感伤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2 尝试梳理困扰已久的问题
2.1 要做什么(What should I do)?
小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幻想,有过要做科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等一切不找边际的幻想,而这些幻想往往都是自己无知的领域。成长的过程中,上学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基本任务和即时的结果反馈,于是自己的一切重点都围绕着当时的目标。只要认真的看书复习,就能收获好看的分数,生活如此的单纯而简单。
长大了,经历了社会的残酷、明白了世界的规则,对无知的事务越来越没有往日的兴趣,浑浑噩噩数载,发现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了。工作后,工作上的成绩受各方面的影响,起步自然会有各种的不顺利,工作之外的生活,却完全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闲暇的空隙找一部小说,一下午加一晚上就过去了。放长假找一部电视剧,一天两天就过去了。时间很容易打发,也容易让人麻木,但时间过后,更容易让自己追悔莫及,最终演化为结束时回味无穷的伤感。
曾经想好好的学习第二技能,但是发现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入门;又想花时间研究下本职工作,但自己上班的时间的效率就已经堪忧;也想过要学习乐器陶冶情操,结果也都是不了了之。因为并不确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所以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总结过做事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最简单,花时间做事,只要肯用心,能吃苦,谁都能做好;第二重略复杂,知道怎么做事,这一点需要有较强的总结和统筹能力,在做事情之前就要获得做事的最优解;第三重境界最高,就是知道要做什么事情,这是综合积淀和预见眼光的体现。只有知道要做什么事情,然后谋求做好该事的方法,最后才能做好事情。
而当前,要做什么,依然是我无法解答的问题。不过在一本书上看到,想象力的来源是知识的积淀,只有看到手枪的人才能想象出来暗器,因此,凭空也想象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什么,只有先走起来,才能在行走中调整自己的方向。或许这就是今天思索的收获吧。
2.2 如何改变(How to change myself)?
某男在网上说忘记一个女的很难,有个拆台的网友回复说他觉得把挤出来的牙膏塞回去更难。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笑过之后,我觉得其实把挤出来的牙膏塞回去只要把它带回牙膏厂一样可以做到,更难的事情是改变自己,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改变自己的习惯。
很早之前的自己喜欢看糗事百科,喜欢逛猫扑,后来觉得自己逼格很低,于是想改变。于是开始看知乎,上豆瓣,试图拉升自己的品味。结果发现自己每天在知乎上喜欢看的,都是抖机灵的段子,在豆瓣上看的,都是连载的小说,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改变。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的房间总是很乱,找东西也时常找不到,于是下决心要变成一个整洁有条理的人。可是整理卫生哪能坚持的那么频繁呢,最后养成了数十天到处乱扔东西直到看不下去一把清理的习惯,绝大多数时间,自己的周围还是一团乱。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以为买了surface就可以如何如何,以为买了macbook就可以如何如何,以为每天喝一杯红酒就可以如何如何。最后只能无奈的发现,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更换的只是外表的工具,自身的生活一点都没有改变。
我想大多数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网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吐槽:办了健身卡就以为可以减肥了,买了参考书就觉得自己全会了等等。或许其实其中的症结是在于误将持续性的事情当成一次性的事情来做。
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有考前突击的经历,每个赶过工作的人也都有熬夜干活的情况。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感觉的确很好,完成之后的满足感也容易让人有幸福感;带入到生活中,也误以为只要某天集中力量干成了一件事情,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养成了,或者个人品味就提升了。
有个大多数人都看过的理论说一个习惯要21天才能养成,改变自己或许需要很多个21天的共同的努力。需要尝试把毕其功于一役的一天努力拉成到数十天,才能真正的有所起色。当然,首先还是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改变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