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阶段: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二个阶段:我不好,但是你挺好的
第三个阶段:我挺好的,但是你不好
第四个阶段: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围绕着这四个阶段,有3点需要注意:
1、绝大多数人总是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反复穿梭,也就是要么我好你不好;要么我不好,你挺好。
2、第四个阶段极其美好,但要到达却难上加难。
3、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专注于自己的成长才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
总结起来,就是防止掉坑,体验高阶段,专注自我。
绝大多数人总是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反复穿梭。处于第二和第三种状态的人,因为见不得别人的好,所以总是错放注意力。
回顾自己最近一年的经历,是否出现各个阶段的事例?
第一阶段,不存在。
第二阶段,我不行你行,比较少。
第三阶段,我行你不行,比较多。
比如同样学习一技能,跟朋友一起学,会自然而然认为自己学的好。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基础好,二是自己学习能力强,三是自己持续学习。很自然的自信,但当朋友超越我的事件发生后,我会不遗余力反超。
比如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容易自我安慰,反正xx方面又不如我。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不会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不足,而是需要提升时想尽办法弥补不足,不那么必要的时候,为朋友高兴。
因为要比出个胜负,分清个好坏,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 结果是,永远只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之处。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否则,你还是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去。
我们当下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成长——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其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怕比较将来的……与自己比,而不是别人。
绝大多数人都还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所以,仅凭“心态”是不可能调整明白的,“修养”这东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
“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逐步获得逐步加强的「元认知能力」了。
问答
1.在你内心隐秘的角落,你见不得谁的好?为什么?
在我内心隐秘的角落,我见不得曾经不如我的人比我好。
之前,与我处于同一起跑线,或者在我视野内的人,在我所重视的领域,我总是要做的比别人强,而往往忽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我需要做的,更需要做的,是超越行业的人,瞄准那个更高水平的未来的自己。这样想之后,我竟然可以心平气和地看见别人的好,对待别人的好了。
这种感觉是极其舒服的。首先我可以冷静平和对待我觉得厉害的人,向他们学习。其次,我并不需要超越身边的他,更不需要敌对他,因为我的目标不是他,而是那个我想要的自己,甚至为了那个自己我还很感谢身边的他。最后,我竟然发自内心的希望身边貌似是我对手的他成长快,进步大,而我的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2.准备一个本子,只用来记录自己在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调用的过程。
比如,遇到不那么喜欢的人,想想:这个人其实也没那么讨厌的,不然为什么除了我觉得他很讨厌之外,没有别人不喜欢他,他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找出一点来。
比如,这个人是真的挺讨厌的,不过他真的一无是处吗?找出他的一个优点来。
比如,这个人真的挺讨厌的哦,好像大家都很讨厌他,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可以从跟他相处上获得什么经验。
3.你在你所不喜欢的人甚至讨厌的人身上学到过什么重要道理?你为什么不喜欢那个人?你学到的是什么?那东西为什么那么重要?
在我所不喜欢的人身上,我学会了闭嘴。好为人师的过错,把自己的思想或做法强加给人,别人听了后感觉有道理,转眼又按照自己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生活。我了解到,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变的,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他自己的学识与他所处环境的修为的总和。
在我不喜欢的爱抱怨的人身上,仍然是学会了闭嘴。不接抱怨的人的话茬,远离抱怨人所处的环境,不做那个爱抱怨的人。
在我不喜欢的人身上,我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注意力。把浪费别人注意力与时间为常态的人,统统按照工作的原则远离。
感谢那些我曾不喜欢的人,让我不用做一些令人生厌的事情获取教训,而是在自己一次次的实践中获取经验,这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