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秋的古城依然沉浸在夏日的余温中。
宝贝要上小学了。开学第一天,他迫不及待地背上期待已久的小书包,一边蹦蹦跳跳地迈入学校的大门,一边开心地向我挥手再见。目送他欢快渐远的背影,我知道,孩子真得长大了。
能否适应崭新的环境?能否跟得上学习的节奏?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最有利的“武器”自然就是读书。跑书店、上网查,偶然间,发现了《为孩子做出1%的改变》这本书。沉下心,细读慢品,受益良多。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最爱”——全书中既令我最感意外、也令我收获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我和孩子爸爸工作都比较繁忙,入学前的宝贝,一直是由姥姥、姥爷照顾着。老人的善良和宽容,既给予了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也培养了他阳光开朗的性格。宝贝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为妈妈的我,总怀着补偿心理,试图以加倍的爱来弥补曾经没有好好陪伴孩子的内疚和遗憾。表现方式是:对孩子事事关心,将他的一切都置于家庭的核心位置。结果是:孩子,不堪负重,我,筋疲力尽,我们,都不快乐。
“人类有两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是‘爱’,一个是‘分离’。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们爱孩子是为了让孩子离开我们,孩子离开我们是为了爱和更爱父母”。过多的关心,落实在孩子身上,就演变为干涉。过多的呵护,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缩短了我和孩子的距离,实则变相地束缚了孩子自发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拉远了和孩子心灵上的距离。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看到了书中的启示,下定决心:愿意为孩子做出1%的改变。从干涉中放手,从引导中出发。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计划表,因为有了他的主动参与,每天的“都几点了,你怎么还……”的指责声逐渐变少,孩子的笑声逐渐增多。每次写作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边抱怨一边不愉快地写在纸上直接告诉他,而是会提醒他应该到字典里去寻找答案。周末,完成作业后,就和他一起,去书店、去户外、看展出、逛小巷,走走、听听、看看……
如果以天气做比喻,家中的氛围已逐渐从曾经的阴云密布到现在的多云转晴了。就像不能保证出行时会在每一个路口都遇到绿灯一样,不能说,看完这本书,我们的家就会天天阳光灿烂。但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这本书的确提醒了我、也点醒了我。
放下心中的焦虑,空出我们的双手,用亲情爱、正能量,拥抱孩子,引领孩子,让他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感恩。
“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其他都是细枝末叶。我们陪孩子成长,孩子让我们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