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陪伴孩子的家长才是负责任的家长,这也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评价一个家长是否负责任,考量的方面有很多,只根据其中一个条件给出结论,过于草率。
那些早出晚归、努力工作,每天为家庭奔波的家长,虽然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他们也是有责任心的;那些特殊职业从业者,如边防战士、医生、警察、科研人员,虽然牺牲了陪伴孩子的时间,但他们也是有担当的,所以这句话并不准确。
此外,每天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家长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需要工作,每个家庭都需要经济来源,家长除了养育孩子,还有很多社会责任要承担。因此这句话不仅错误,而且给很多家长增添了焦虑和愧疚,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有的家长为了弥补缺失的陪伴,对孩子无底线的溺爱,非但没有促进孩子的成长,反而导致了很多教育问题的出现。
陪伴孩子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的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是看着孩子,随时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在孩子跑步时赶紧冲上去,说:“慢一点,小心点。”孩子去草地上玩,拿起一些脏东西时,赶紧冲上前,说:“都是细菌,多脏呀!赶紧放下。”这种陪伴虽然很好地保护了孩子,避免了危险,但也禁锢了孩子。这种陪伴模式的家长虽然操心,却不一定能收到期待的结果。
有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完全不关注孩子,虽然和孩子在同一个空间,甚至就坐在同一张沙发上,孩子玩孩子的,家长做家长的事。虽然相互尊重,但是与家长在上班、孩子在上学时无异,只是空间上有了交集,完全没有交流和互动。虽然两个人近在咫尺,但是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孩子也不知道家长在干什么。这种陪伴模式往往占据了很多时间,也浪费了时间。
高效陪伴是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做事,可能是一起玩游戏、做手工、读书、户外烧烤,也可能只是家长忙着做事,孩子在一边和家长聊着天,还一边时不时地递过来一个工具;还可能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追剧,看比赛,一边看一边交流讨论。高效陪伴的标准是亲子之间能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相互碰撞。当孩子与家长一起做事时,孩子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们还会从中学习家长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时候,家长不愿意与孩子一起做事,觉得孩子什么都不会,甚至在帮倒忙。可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事,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帮忙,而是与孩子共享亲子时光。
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亲子之间的交流的多少。
有的家长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饭后才有空,那么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睡前的时间,给孩子读一读故事书,和孩子分享白天的趣事。
和孩子在一起是提高单位时间的陪伴效率,和孩子不在一起时建立心灵契约。
负责任的家长需要提高与孩子在一起时的相处质量。如果没有条件陪伴孩子,那么可以尝试用其他方式和孩子保持互动。
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小头爸爸因为工作需要,有一段时间连续加班,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每次爸爸下班回来,儿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只能亲亲儿子的脸,然后去休息;早上儿子起来上学,爸爸还在睡觉,为了不打扰爸爸休息,儿子只好直接去上学。每天无法见面、无法聊天,父子俩都很难过。后来两个人想到一个办法,儿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到纸上,留给爸爸,爸爸回来后把回信放在儿子床边。就这样,两个人通过写信,弥补了这段不能相互陪伴的时间。
虽然陪伴在养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不必每天24小时陪伴孩子,而要充分利用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加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并不仅仅是需要父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里,而是需要能够带给自己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随时给与自己回应。当陪伴缺失时,孩子无法获取爱和关注,就会出现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