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中国传统目录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经史子集,史书位列第二,可见其地位之高。
B、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通过史学家的记录得以保存和流传的,历史著作涵盖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原因有二:文化的各个具体门类本身都有其发展历史,这些发展史就是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各门类都从史学有密切关系。比如说经学和史学的关系。经学为史学的指导思想,史学的求真经世也影响这儒家经学。经史分别从伦理和历史的层面互相补充地充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人文主义的文化,既需要理论的概括,更需要历史的印证。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家和史学名著?
因为中国古代史学在其发展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史家和浩如烟海的史籍。这些著作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其表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A、有贯通古今的编年史。从孔子修《春秋》,左丘明著《左传》,到荀悦的《汉纪》和袁宏的《后汉纪》,再到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和陈鹤编的《明纪》,中国古代史学形成了自春秋至明末近2400年前后衔接的编年史。此外,还有历朝历代的“起居注”和“实录”两类重要的编年史著作。
B、有列朝相承的纪传史。司马迁忍辱著《史记》,首创了纪传史这种新体裁,班固的《汉书》在其基础上更有创新。从《史记》到《明史》,总共4000万字左右,记载了从皇帝到明朝末年共4千余年的历史。
C、有浩如渊海的典章制度。唐代杜佑冲破束缚,创作了我国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通典》。他把食货放在典制的首位,充分反映了其进步的史观和卓越的史识。加上后有南宋史学家郑樵的《通志》和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被合称为“三通”。
三通、续三通、清三通和《清朝续文献通考》被合称为“十通”,卷帙浩繁,贯通中国几千年文物制度的历史,真的是典章制度的渊海。
D、也有纪事本末和史评。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史评方面,唐代刘知几写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清代章学诚写了《文史通义》,清代学者钱大昕写了《二十二史考异》。
3、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它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借鉴意义:历史学家衡量徳、识的标准无一不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中国古代史书没有不宣扬纲常名教的,而宋明史学则较前代更甚。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它也是修撰史书的指导思想,也是史书企图通过历史经验反复阐明的史义,这是古代史学的局限性,我们在发展当今史学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去粗取精。
4、试述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家修养论上的理论贡献。
史家修养问题,历来备受关注,但是从理论上明确而全面地提出史家修养问题的,还是唐代刘知几。他提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
史才: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和才华。
史学: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知识渊博,还要深思明辨,择善而从。
史识:史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包括“善恶必书”的直笔论,也包括其他的历史观点。
后来,章学诚肯定了“三长”理论,又补充了“史徳”,即高尚的道德,“著书者之心术”。
总之,德才学识,是对史家素质的全面要求,因而它成为史家的奋斗目标和评论史家的标准。
一部史学作品是否达到高质量,传世不朽,这要看其事、文、义的水平及其结合状况,这当然取决于史家德才学识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