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二公民》的思考

因为本身对人性就会有下意识的关注和思考  看十二怒汉的时候已经下意识地有关注人性对判断的影响  所以在看十二公民的时候  对这方面并没有感受到太强烈的冲击(十二公民的特点就是对十二个公民身份和背景的强调) 而且觉得林正疆律师的“法律的极限”在这里使用并不是特别适合  相比“法律的极限是理性的开始”  这部影片更加强调的是中国式对法律公正,社会和谐,与公民责任的思考和追求。

一些细节上的思考和疑惑就先不记录了  重点想说主旨上的感悟。

影片开始没多久,就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式的人文关怀和情怀,以及中国式对法律与公正的期待。阳光下八号陪审员的长镜,老头的讲述。而其他一些的吵架,就是中国式的冲突。这些汇集起来,其实表现的就是中国式的人物悲哀。

在影片中间的时候可以有点体会,十二怒汉的最后一幕,强调的是“小人物汇入社会”,意味着共同承担,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这种能力,态度和责任。但十二公民更多表达的却是一种希冀,希望在参差不齐的公民素质下,有人可以站出来,带领群众思考。

而在影片最后,一切都得到了验证。

因为看了十二怒汉,被最后一幕触动到,所以十分期待十二公民的结尾。真的,好评。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内,是一个中国式的典型结尾,在整个影片在中国式关怀与人文主义的境界上更深了一层。影片的结尾寄予了每个角色都能有美满结局的希望。影片过程中汇集了很多社会矛盾,有很多社会小人物的悲剧,都是我们身边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影片虽然没有给出解决方法,但却在另一种纬度上呈现了和谐社会的样子,每个公民都“各得其所”,各有好归宿。

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式”的含义。相比美国,同一个类型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难处和社会问题,我们有更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国社会改革转型任重道远,需要抽丝剥茧,慢慢捋顺。

而结尾检察官的镜头,又是出乎意料和意料之外的亮点,不仅是对八号陪审团员身份的一种确认,更多是对影片主旨思想的一种确认。中国公民素质参差不齐,阶层矛盾冲突多,在这样的社会里,该还怎样做到法律公正,怎样做到对法律原则的坚持,影片以一个例子来讲述,以高素质有责任的法律人领头,感召其他社会精英,同时推动民众思考。在影片中似乎很多人都是“没素质”的“恶民”,但其实各有难处与悲剧。在这种背景下,12:0,不仅仅是对存疑嫌疑人的不放弃,还有不放弃任何一个公民的含义,希望每个公民的愤怒都有出口,希望每个公民的悲剧都有善终,共同营造法律公正和社会和谐。

同样,在这里,法律人任重道远。

而且,为什么是检察官不是律师?检察官代表政府,律师代表个人。这里也蕴含了对政府的期待,或者表达了政府的决心。

嗯。总之 ,在这种结尾以后,连片尾曲都很有感觉就对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