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小朋友一起赏读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选自《古诗词背诵80首》。希望友友们能一如既往地支持。
今天赏读的古诗是《寻隐者不遇》。
古诗词赏读34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我在松树下面,询问隐士的书童,你师傅呢?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具体在什么地方。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汉族,唐朝河北道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早年出家为僧,名无本,还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作品赏析: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扩展学习:
推敲的由来
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第一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滞留了数日谈论作诗)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好朋友。
小朋友动态:
今晨,我被小朋友给踹醒了。一看时间才刚到5点。
小朋友脑袋靠着她姥姥,小脚蹬着我的肚皮,忽闪着大眼睛,笑眯眯地望着我,时不时扮个鬼脸。
“小朋友,今天是你把我弄醒的,是要读古诗吗?”我的话音还未落下,小朋友就赶紧摇头。
这两天她好像热衷上了画画,拿起笔,走到到哪里,画到哪里,我们还得看着,一不留神,床单上就会长出一堆堆野草。好在现在还没想往墙上涂鸦。
她一边画画,我就在边上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她听着听着,忽然放下笔来,要我手中的书。拿在手中摇头晃脑地看了一会,皱了皱眉头,又把书还给了我,自己继续画画。
小朋友最近几天起得有点早,当然晚上睡得也早。一夜不起床,连续睡10个小时左右,大人还是很省事的。白天中午会睡2—3个小时。小朋友一天的睡眠时间是不是有点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