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崇福寺原名崇福庵,是常熟一大胜景,位于沙家浜镇境内,始建于南宋嘉泰初,里人苏氏舍宅为庵,故又名舍宅庵,距今800年历史。时移世变,成毁靡常,几经修缮,得以幸存。1999年9月26日,举行隆重的重建奠基仪式;2000年3月18日,大雄宝殿上梁;同年10月全面竣工落成,共耗资180万元。新建成的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八仙桥、放生池、祝碑亭、生活用房、停车场等,建筑总面积12亩。
崇福寺山门面南而立,对着青鱼塘,古朴的寺庙殿宇浮现在一片碧水之上,但见江水滚滚而来,为寺庙伟观壮色生辉。
踏上崇福寺佛地,随即飘来一阵阵特有的幽香,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感,它可以让一颗烦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去接受佛光的洗礼。这是一块弹丸之地,上面却红墙飞甍,绿荫幽深,花木相间,烟雾缭绕,活脱脱一处人间仙境。
移步来到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株古银杏掩映下的“崇福寺”匾额,这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亲笔墨宝。沿河是石级水栈,供游船停靠,岸边垂柳葱绿,清香四溢。
进入山门,便是天王殿,在这146平方米的空间,正中供奉弥陀佛,在弥陀佛背后,面对大雄宝殿,是佛的守护神韦陀佛。两旁是四大金刚:手拿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咤;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手臂缠绕一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右手拿伞,左手握银鼠为法器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四大金刚每尊高2.8米,又神气又威武,象我国古代的将军。他们手中拿的法器,分别代表
着“风”、“调”、“雨”、“顺”,都含有“吉祥”的意义。他们是佛教传说中须弥山中部四个方向的守护神。 过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这次重建后的大雄宝殿高10.8米,宽19.8米,占地208平方米,飞檐翘角,金壁辉煌,气势宏伟。佛殿中间上方悬挂有八角型琉璃灯,高1.2米,直径1米,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2.5米;两旁是弟子阿难、迦叶2尊佛象,分别高1.75米;背面有鳄鱼观音1尊,高2米;观音弟子善财、龙女2尊,高1.4米;东南和西北分别是文殊普贤2尊菩萨,高1.6米;两旁有罗汉18尊,高1.2米。两厢房分别供奉:大愿地藏菩萨和千手观音。这里香花、油灯、幢、幡、宝盖,罗列庄严,佛像慈祥而端庄,处处充满了清净和谐的气氛。
大雄宝殿东侧有放生池、八仙桥和祝碑亭,其中祝碑亭中竖立“崇福庵殿记”石刻,是历史艺术珍品。石刻成于明正德八年(1513)中秋,邑人工部员外郎钱仁夫撰文,苏州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书。石碑高145厘米,宽76厘米,厚17.5厘米。分上下两部,上半部镌刻双鹿纹,线条流畅,神态生动;下半部为祝书碑记,共20行501字。祝书流传以狂草居多,楷书罕见,此文用笔筋骨内含,古朴厚重,深具晋唐风格,当为其壮年力作。碑文字迹于1994年被国家文化部编入《中国名人书法录》。
寺后是生活用房,院内松柏挺拔,香樟蔽日,生机盎然。前面河道两岸是新建成的观光林带,每当金秋来临,这里岸柳成行,稻谷飘香,芦花怒放,与崇福寺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