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二战后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几个大学生陷入青春期的迷茫,通过爱情、友情两个线条勾勒出了他们自我成长、自我救赎的故事。
整个故事的气氛沉闷压抑。也难怪,这样的风格非常符合村上春树的写作气质,也符合当时的国情。当时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渡边彻,女主人公有两位:娴静内向的直子和活波开放的绿子。直子的前男友,也是渡边唯一的好朋友,木月,自杀后,直子就陷入了精神困扰的漩涡,无法自拔。一年后直子和渡边意外相遇。渐渐地,渡边爱上了美丽、单纯的直子。直子也在渡边心甘情愿的陪伴中依赖上了他。在直子20岁生日那天,两人第一次身体相交。遗憾的是,这竟是直子唯一的一次。随后病情逐渐恶化,最后选择自杀。
渡边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迷茫,选择了独自旅行,希望能找到生活下去的突破口和心灵的解脱。最终听从内心的声音,打电话给了绿子。结尾回归爱情,一切从头开始。
日本人似乎非常热衷于自杀。木月自杀,直子自杀,直子的姐姐自杀,直子的叔叔自杀,初美自杀,自杀的阴影贯穿整个故事,圆满和凄美的结局也由这些人物的自杀促成。
也不太理解文中几位重要人物对于性的开放,大概是日本的国情。渡边为人真诚,但先后和几位女性发生过关系。虽然最后有了自律,不再去召妓,意味着有了成长,但是结尾前和玲子的一夜情依然觉得莫名其妙。
村上春树非常善于调动情绪,故事情节的设置跌宕起伏,甚至有些偏离生活,但依然读的津津有味,深陷其中。某一句话或者某个细节的描写能在不经意间挑起神经,勾起共鸣。
刚开始不太理解渡边为什么会爱上直子,因为直子在大众眼中的不完美,甚至无法掩盖的缺陷,因为直子从头到尾并不爱渡边。重读第二遍时才有所感悟。两人一年后重逢时,渡边曾这样描述直子:仔细看去,发现她的眼睛是那样深邃和清澈,令人怦然心动,这以前我竟没有发现她有如此晶莹澄澈的眸子。一直在强调清澈、晶莹、澄澈,可见直子的眼睛是多么的干净漂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由此确定了直子的人物设定:单纯、简单、不谙世事。文中多次提起渡边并不善交际,面对清澈如水的直子,动心、倾心、愿意深入的交心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过,直子的晶莹剔透是用自身的缺陷换来的。她走不出心门,不愿意融入社会,不愿和更多的人和事建立关系。木月死后,通往社会的链接就中断了,在渴望生活而不能适应的挣扎和痛苦中,直子抓住了渡边和玲子,希望借由他们两个融入生活。最终却失败了,直子在美丽的森林中自杀。似乎是在告诉读者:不能适应社会终将被淘汰;又仿佛在传递:想要通过别人来完成自我救赎之路终是错误。
绿子,像绿色般具有活力。也是文中唯一不迷茫的人物,她听从内心的声音,追寻自我的感觉,敢于表达,敢于承担,同时坚守自己的原则。比如,在父亲的遗像前裸露身体,只希望父亲能看到自己美妙的身姿,看到自己长大了;面对渡边心有所属,依然大胆的表白,感受到渡边的疏离后,独自一人消化痛苦。即使如此,也依然坚守着“若你回来心中只能有我一人”。正是这种生命的活力,在无意中吸引着渡边。
绿子的爱情观不仅吸引着渡边,也打动了我。“我所求的只是容许我任性,百分之百的任性。比方说,我现在对你说想吃酥饼,你就什么也不顾地跑去买,气喘吁吁地跑回来递给我,说'喏,绿子,这就是酥饼。'可我却说:'我又懒得吃这玩艺儿了!'说着'呼'一声从窗口扔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
这段对话细腻的描绘了女生所渴望的包容,尤其是对童年未曾被满足的少女而言,十分重要。感慨村上的心思细敏至此,竟能播捉到这样隐秘的心理活动。大师不愧是大师。
再来说说渡边,“不情愿被某种东西束缚”,却一直处在束缚之中,被朋友的死束缚,被“渴望而不得”的情绪束缚,被痛失爱人的事实束缚。这大概是所有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必经的阶段,甚至进入青年、壮年以后也无可避免。最后渡边在结束自己孤独的旅行时,依然背负着木月和直子自杀的阴影,并在和绿子通电话时,描述不清自己身在何处,这些都在暗示他的自我救赎并没有完成,依然处在迷茫之中,但有敢于面对和承受的勇气,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将从头开始。
一部很好的小说,但气氛过于压抑,不太喜欢这样的风格,搁置下来不知何时才会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