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始正式讲解《说谎心理学》这本书。
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诚实,如果孩子说了谎,我们往往会变得非常紧张,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学坏了。甚至会用责骂、体罚的形式警告孩子不可以再说谎。说谎往往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人品质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但其实,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无法不说谎。
当我们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即使饭菜不是很可口,我们也会说:“您的手艺真是太棒了!”;当我们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的时候,即使朋友想去的地方自己并不想去,也可能会说:“好啊,我也觉得那里挺有趣的!”。
如果你说这些谎言都是为了更好的和他人相处,那么我们对自己,也会时常说谎。当你意气风发准备启动减肥计划的时候,奶茶店的一条推送信息可能就会成功将你从计划中抽离。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段内心独白:“凡事差不多就好,过于严苛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偶尔喝一杯,没关系。”看似很有道理的说辞,细想起来,不过是用来掩饰没有控制住自己的真相,从而逃避自责的谎言罢了。
如此看来,我们只要活着就会说谎,人类天生就是骗子。
那么,谎言为什么会成为人类天生的特质之一呢?这是因为说谎与智慧、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意想不到的紧密联系。
动物界的欺骗行为
要想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界的欺骗行为来思考人类与谎言之间的关系。
说到对动物界欺骗行为的研究就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的人物,他们是理查德·伯恩和安德鲁·怀特。20世纪80年代,他们最初还只是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两位年轻的灵长类动物学家。作为年轻的学者,想要让自己声名大噪,最好的方法就是剑走偏锋,选择一个有争议的又很有难度的话题进行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两位学者经过一番思考后,将目光聚焦到了社会行为中的“欺骗”行为,希望为当时仍处于争议旋涡中的,由学术界全能选手尼古拉斯·汉弗莱提出的“创造性智力”假设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这两位学者的研究被试是灵长类动物中的代表——大猩猩和狒狒。他们甚至潜入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跟踪观察动物的欺骗行为。
他们发现,如果两只大猩猩正在试图找到被埋起来的食物,这时候如果有一只年长的猩猩靠近,它们就会停下来,假装在附近走来走去,装作无所事事的样子。直到年长猩猩走远,它们会立即返回刚才的地点,继续刨起来。狒狒也同样出现了类似黑猩猩的欺骗行为。
这一发现让这两位学者觉得,在看似简单的一波欺骗行为背后,一定暗藏着强大的逻辑。他们通过这波操作反观人类祖先生存行为,发现我们的祖先似乎也和这些灵长类动物一样,越善于想象、预测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就越有机会获得并守住丰厚的资源,得到更多繁殖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活下去。
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发现写进了《马基雅维利式的智慧》这本书中,并提出了令人不安却又无法否认的论点——人类的智力开始于“社会操纵、欺骗和狡猾的合作。”
人类最初的谎言
既然谎言是天生的,那么,人类是从何时开始出现欺骗行为的呢?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法瑟德维·莱迪通过对一批幼儿父母进行研究发现,出现在大部分儿童身上的最简单的欺骗行为似乎与幼儿早期在沟通上进行的尝试同时发生,也就是说从孩子会说话的那一刻开始,谎言也随即诞生了。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的谎言总是带有掩耳盗铃的味道,这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太笨,而是因为说谎的成熟度与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相关。
当孩子快一岁的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欲望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东西,并会总结出哪些特定的行为可以实现他们的欲望。比如尖叫、或者一直盯着想要的东西,会让父母懂得他们的需求,从而得到满足。
到2岁时,孩子便能够清晰地明白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父母的情绪。因此,各种试探和挑战底线的破坏性行为出现了。他们会开始表示拒绝,会和父母唱反调等等,他们通过观察父母的反应确定被允许和被禁止的界限。我们将2岁孩子的这个现象称为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更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称呼叫做“Terrible Two”。
在此基础上,3岁的孩子很自然地就在父母禁止的一些事上开始出现说谎行为,但是这个时候他们还无法理解“别人的想法”这个词。在他们眼中,自己是怎么想的,别人也会怎么想。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看了《白雪公主》这部动画片,那么他一定会很疑惑,明明送苹果的老婆婆就是恶毒的王后,白雪公主为什么还要吃下那颗毒苹果呢?因为他们是无法理解白雪公主并没有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样看到王后用魔法乔装的过程,他们认为自己的看到了,白雪公主也应该看到。所以,3岁孩子的谎言往往是本能的、自发的,且毫无技巧的。
到了4岁,谎言的技术含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孩子们已经能够很清晰地意识到谎言是可以通过欺骗他人让自己逃避责罚的好方法。于是,他们频繁地动用自己的小脑袋瓜,编造各种谎言。伴随技巧越来越纯熟,说谎的次数也会随之激增。直到6岁左右,随着孩子接收到的关于谎言坏处的“社会反馈”逐渐增多,他们的说谎次数才开始逐渐减少。
说一个弥天大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对孩子撒谎,家长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上升到道德层面进行评判。但如果单纯就谎言谈谎言,能撒出一个连家长都识不破的谎可以说是非常智慧的表现。
在我们看来脱口而出的谎言,其实需要具备三个能力才能完成。这三个能力分别是“读心术”、“执行功能”和“创造性智力”。
什么是“读心术”呢?读心术是一种能够窥视他人心理的技术和倾向,比如我们会根据一个人吃饭时的表情来判断饭菜是否可口;在工作中会猜测老板是否对我们的表现满意;会因为分手时,对方的一个眼神设想对方可能依然爱着自己。换句话说,“读心术”就是揣测他人想法的能力。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无法很好地揣测父母的想法和态度,但又想说谎,那么这个谎言无疑是破绽百出的。无数的社会经验也告诉我们,那些被称为“高手”的说谎者,往往都是专业的人类行为观察家。
那么,是不是会了“读心术”,就能编造一个成功的谎言呢?并非如此。完美的谎言还需要“执行功能”和“创造性智力”这两种能力加入。“执行功能”是一项与提前思考、策略和推理相关的高阶心理技能,“创造性智力”指的是可以对不同现实加以想象的能力。
当一个4岁的孩子撒谎时,他的大脑需要设计一项复杂的程序:他必须运用“读心术”猜测自己做的这件事可能引发的结果,启动执行功能设定自己撒谎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开始思考实现目标的策略。接着,运用“创造性智力”构思一个虚假、合理且连贯的故事,并将真假两个版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时刻根据对方当下可能产生的想法和感受对方案做出调整。光做到这样还不够,如果管理不好面部表情,就糟了,很容易露馅儿。因此,在执行策略的过程中,还必须将思考出来的故事与身体和情绪无缝衔接,控制一致。
很难想象一个稚嫩的孩子可以做到这些。因此,如果你被孩子成功欺骗过,在担忧、责骂之前,不妨先赞叹一番:自己拥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宝宝!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对孩子的欺骗行为置之不理,如果一个孩子将对自己的认识与谎言捆绑在一起,那么他也将离真理越来越远。并且如果在8岁前没有扭转孩子频繁说谎的行为,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对说谎上瘾,形成持续性说谎行为。
如何让孩子不说谎呢?我们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首先,严厉惩戒不可取,这往往会让孩子因为害怕惩戒而编造更高级的谎言。正如维多利亚·塔尔瓦所说:“如果小事都能给你带来麻烦,那你不如放手一搏。”同样,完全放手不管也不行,放手不管造成的后果往往会让孩子尝到因为谎言成功逃避了责任的甜头,从而更加迷恋说谎的魔力。
科学对待谎言的态度应该是热情但严格的。抛开道德层面的指责,单纯针对引发谎言的事件就事论事。此外,别忘了在孩子诚实向你坦白某件事后告诉他:“虽然你弄坏了我的东西,但是你的诚实让我觉得比失去这个东西还要开心!”教会孩子以诚实为乐,而非向他们传达因害怕谎言被揭穿而产生的恐惧,才是让孩子远离说谎的上上之策。
好了,今天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现在还会说谎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