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一位大佬推荐了《大国大城》这本书,他的逻辑很简单,说你是愿意相信操盘手或者操盘手的智库专家的观点,还是相信网络上追涨杀跌的观点。芃篙认为相信谁不重要,毕竟咱也没钱去做房产投资,但是包容多种观点,进而保持思考的独立性还是很重要的。并且,炒房炒不动,刚需自住的情况确实也是需要关注的。所以出于功利的目的,在2024年,打开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由陆铭教授在2016年出版的《大国大城》。
01.内容结构
这不是一本在“舒适圈”范围的书,当然这本书也不是那种面向专业人士的学术著作,也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对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思考呈现。整体读下来,还是挺“费脑子”的,主要表现就是每一段都读起来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读完合上书,具体表达了什么观点,整体论述了什么,却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当然不是那种爽文短篇合集,而是那种观点很密集,不进行结构化梳理,很难从全局理解的感觉。
这个思维导图的逻辑在前两层,大概是按照书的目录来的,后面细化的其实比较松散。有一些是核心观点,有一些是反常识的案例。
通过思维导图再看一下,大致就有了这样一个理解。
首先,大国、大城,整体的思路就是先讲咱们这个大国在城市化发展中碰到的难题;然后再讨论,国家中大城市发展对应的一些解决方案;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前述内容做总结。
在“大国难题”部分,开篇讲的是我们这个大国需要警惕欧盟区发展的问题。进而重点解释城市化发展的思路,反常识情况,如何通过大城市的聚集,做到新定义的平衡。最终,引出来的是,从国家调控维度,存在什么问题。
在“大城之解”部分,先澄清大城市的生命力,和一些反常识的误区。然后,对比全球视野下大城市的发展情况,可以参考的过往经验。然后,重点澄清了城市化发展认知的典型误区;讲述了目前由于经济、政策因素导致的“分割”之困。最后,给出了针对城市化真正面临问题的解法。
在结语部分,从公共利益出发,对之前提到的重点问题,给出对应的建议。有一句话非常棒,“理想的意义不在于立即实现它,而是指明一个方向,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
02.反常识的观点
科学的方式总是容易让人信服的,因为基本上所有观点都有数据和案例做支撑。书中提到违反普通人理解的常识有很多,这里挑几个印象深刻的聊一聊。
比如,发达地区的人不要认为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债务没有关系。每年我们都能看到年度的省级GDP排行榜,也会看到重点城市的各种排行榜,每年的过年返乡或者旅游出行,路过一些地方。各种远在天边的地区似乎跟我们沾不上什么关系,好也罢坏也罢,似乎没有什么实际上的影响。但是,仔细思考也不难得出,全国一盘棋,它或许没什么直接看得着的关系,但是所有的资源分配都是在看不见的更高层级完成的,用软件行业的话就是:或许没有直接依赖,但是间接依赖是存在的。
比如,大城市在“层层吸血”,人员都会流向大城市,所以会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作为一个东北人,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从作者的角度看,数据上呈现出来,东北虽然每年人口都在流失,排在全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尾巴,但是人均GDP却是上升的,排在中游。里面有个典型的逻辑,比如农民大量进城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给一个没进城的农民,那么这个留下的农民就有通过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入的可能性。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定义不均衡,如果按照GDP算,是不均衡,但是按照人均GDP算,那反而均衡了。因为按照人均算,那就是个分子与分母的问题。
比如,低技能劳动者对大城市同样重要。因为高技能劳动者需要配备多个低技能劳动者提供服务,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比如月嫂、保姆、钟点工清洁服务等等。市场上有需要,政策上如果不配套,就有奇怪的事情发生。芃篙观察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都说经济不景气,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是身边的40~60岁的农村阿姨,做家政保洁或者住家保姆的,月薪近万似乎也并不罕见。
比如,大城市的聚集会更方便降低污染和排放,反而不聚集对治理污染的效率而言是致命的。忘不了前些年的雾霾天,仿佛城市就代表着雾霾,就代表着先污染后治理,待在城市就意味着需要承受污染。但是这几年再看看,逻辑似乎更清晰了。高密度的城市才有可能去做丰富的地下交通、共享出行体系,把效率做到最高,污染治理效果也就越好。
03.个人理解
2016年出版的书,到现在也接近八年了。很多事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比如城市污染治理的情况,比如城市人口增长数据、比如某些城市人口政策的演进情况。在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里,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对这些的体感可能是不一样的。从芃篙个人的感觉来看,现实正在某种程度地往理论方向迈进。
本书反复强调,理论层次是理想的情况,但是理想的情况可以作为现实演进的一个标尺,作为参考指导路线在哪里。同时也有这样一个说法,不要通过具象化一个观点到一个场景,然后再把这种场景极端化来反驳这个观点。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包容的思路。
所以,回到看本书的目的来说,想知道的是房价的问题。看完了这本书,只能说理解了国家大城市发展的进度,跟国际上大城市发展的聚集程度、多元化、生产效能相比,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大城市的房价长期来看,是有支撑得起来的理由的。乐观地讲,经济缓慢复苏后,应该问题不大。
房价如何发展,当然不是看完一本书就能决定的。因为理论只是讲了一种规律,但是规律发生作用的时间长短,是受各种各样因素影响的。只是说认可这样一个规律,那么可以多一份信心,只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