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 半升半夏(洗) 半升
这一条一上来就已经给出了结论,证属伤寒,“表不解”,同时“心下有水气”,心下是指中焦这个区域。简单说就是外寒内饮。那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下面就是“证”,也就是证据。
首先是“干呕发热而咳”。干呕发热是常见的表证;咳嗽是小青龙汤的主证。下面的证前面都加了个“或”字,说明或许有,或许没有。“或渴”。前面说过中焦有水气,也就是有湿症会渴。有湿症为什么还会渴呢?湿气囤积于中焦不气化,等于就是废水,没有被吸收利用,人体的粘膜组织得不到津液的滋润所以会渴。热证也会渴,阴虚阳亢也会渴,但临证上最多见的渴是有湿症的渴。所以治病不能一见到渴就用麦冬生地滋阴,滋阴只适用于阴虚阳亢症。“或利”。
表不能解邪气的时候,人体就会寻求别的出口来解决邪气。肠道是最方便的出口,所以感冒病人常常会腹泻。如果有湿气的话,更有可能发生腹泻。“或噎”。吃东西会噎住,食道里不润滑,也是因为湿证造成的上部津液缺乏。“或小便不利,少腹满”。人体是一个整体的大循环,当中焦不气化不运行的时候,小便的下行能力也会变弱,水湿也会囤于下焦,所以“少腹满”。“或喘”。表气不通会喘;有湿气也会喘。
为什么有湿气会喘呢?我们看有没有湿气经常会看舌头,舌头胖大有齿痕就是有湿气,说明湿气会让人的肌体组织浮肿,自然人体内部也是浮肿的,浮肿会让体内的空间变得狭小,肺的压力就会增大,就要用喘来释放压力。有湿气的时候气短气紧,不能平卧,也是这个道理。
刚才大家在讨论四逆加人参汤的问题,说得都很好。我说四逆汤里没有人参,是想说明张仲景不会用人参去救阳。事实上人参是寒热不禁的,四逆汤里加人参也能加速津液的生成。好,接着讲小青龙。为什么上面这些证都加了个“或”字呢?因为咳喘也好,渴也好,下利也好,小便不利也好,腹满也好,这些证状不止湿气会出现,别的原因也会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多条证来共同得出一个结论。比方说,同时有渴,又有小便不利,那这个渴就应该是湿证的渴了。这就是《伤寒论》的辨证方法,跟破案一样,需要多条证据指向一个答案,最后再印证于脉。这样的得出的结论才能保证准确。
现在说说这个方子的组成。麻黄和桂枝是解表的;干姜和甘草是建中温阳的;半夏是降水之逆,也能化痰。这几味组合在一起既能解决表证,也能解决湿证。中气有了,气化也就有了;气化有了,小便也就有了。前面说过,这两个功能本来就是一体的大循环。用芍药是因为有腹证,芍药的苦降能泻腹部之实,有下行之性,是治腹痛腹满证的主药。苦泻下行当然也是有助于利水的,所以利水的方剂里也能用它。细辛这味药,药如其名,有细而辛烈的香气,是疏通孔窍的。在这里是疏通肺窍,起到宣散止咳的作用。《神龙本草经》上说它“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这段话有两个信息,一是说明细辛的香窜疏通之性无所不至;二是说明这个药是可以久服的,且能轻身长年,不是后世说的“过钱有危险”。五味子主要是酸的,有收敛的作用。为什么要用这味药,需要从人体的大循环来解释: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体的功能是有吸就有呼,有散就有敛,就像宇宙一样,永远是对立统一的二元双向力的。比方说,我们说肝主疏泄,是说肝以疏泄为主,事实上肝也有收敛的功能,也要敛肝血,不可能只是疏泄。整个人体的收敛功能是下焦元气所主,也可以说是肾所主。人体代谢剩余的精气自上焦下行,交由肾来封存和再利用。
咳嗽等于是人体一次次强行的宣肺和解表,这是很消耗元气的。此方中多数是宣散气化剂,也是耗散的。耗散多了,则越发不能收敛,于是我们需要增强收敛功能,收敛足够的元气,才能更好的宣散以驱邪,就像我们要蹲得深才能跳得高一样。所以我们需要五味子来增强元气的收敛作用,才能更好的宣散和止咳。在经方里,只要是以咳嗽为主证的方子都会用到五味子这味药。
后世说五味子补肾,我认为五味子在小青龙汤里所主的未必是这个作用,因为补肾要有补肾的方证,诸如有尿多腰疼之类方证才需补,用药不能不讲依据;再者,补肾有补肾的方法,借个后世医家的说法,肾阳虚是要用姜附的,肾阴虚才用五味子这样的酸敛药,用药不能不讲法度。小青龙有寒饮,要补也是补肾阳,不可能再去补肾阴以助湿邪。后世为了自圆其说,说五味子酸敛且燥湿,酸敛之物如何能燥湿呢,最多也就是不那么滋腻而已。所以这样的说法是很难成立的。要说酸为涌泄,能引水下行,倒还有几分道理。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很常用,用对了往往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这是因为咳嗽的时候外寒内饮这种局面很常见。
总结一下,大青龙汤是治外寒内有标热的;小青龙汤是治外寒内有寒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