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有感
人心是温暖、冰冷、晦涩、模糊、坚硬、柔软的变化体。
丰子恺评价夏目漱石是一个最像人的人,不像其他人那样机器般地活着,“冰炭满怀抱”。而这部作品用着人的心来反映最真实的人。
夏目漱石在这部作品中致力于描绘人心的复杂性。他细细地描出每个人的举止,告诉我们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大多数人都在两头极端里的中间地带不停游走,在不同的领域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他们把情绪隐匿得很好,只有他们自己懂得自己的变化。他们为自己阴暗面的暴露而羞愧,但在内心却有着喜悦和满足。
一个见识短浅的村妇即使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但是在丈夫危重之时还是有着闲心想其他。一个被最亲的叔叔骗走财产后不相信任何人的人可以因为自己第一直觉而坚信爱情和某些瞬间。一个被佛学贯彻了思想的精进的人却在爱情面前痛苦煎熬动了凡心。一个人内心善良却因为好友是情敌而间接迫使朋友自杀来获得自己的爱情。这些人都怀着双面的心,随时切换着,内心也在道德的束缚下挣扎着,善恶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力。
先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因为介怀自己间接害死朋友的事而痛苦,绝望得像残留于世界的木乃伊,懦弱得像飞奔于悬崖却愕然看见深谷不敢动弹的人。内疚和不安变成长长的丝缠绕着他。他因为过去的错误而从此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爱也不应有爱人的资格。他拒绝深刻的交流和真挚的交往,但他的智慧、学识和气质却吸引着他人,所以他用着冷漠冒犯的话来将自己遗世独立,保持着自己假面。而当他愿意袒露自己的时候,便写下遗书后逃离了这个世界。他的确是懦弱的,当然不是人人都敢如鲁迅一样拿着手术刀解剖自己,所以也没有一味苛责他的道理。他对知识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见解,不是随波逐流的人。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学术才能,但他却因为往事不愿再深入地学习,这又是他封闭、意志不坚定的体现。他在做错事后的得意展现了他的利己主义,但是随后而来的自我谴责又体现了他的有情有义和道德感。他因为错事而疏离友人和亲人,展现了他的脆弱和懦弱。当他看到“我”内心的求知欲时心生感动,这里又可以看出他知识分子的操守。他最后的坦诚是为了给“我”留下生活中可参考、可借鉴价值的事物—人生中活生生的教训,这是令人动容的。他爱自己的妻子,却又因为这婚姻来得不“干净”而想脱离她,但自己却觉得冷漠对妻子伤害很大,所以就着真情假意对妻子好,莫不知这是对妻子更大的伤害。先生矛盾、惆怅、无助的精神世界被旧的伦理道德嚼碎了,反噬了他自己。
这是一部悲剧。不单单是从人的生离死别给个人带来的心灵创伤来看,更是落眼于知识分子因为道德伦理约束和学识水平提高而引发的个人精神世界的混沌之态。假设先生是一介莽夫,只是念着油盐酱醋和犁田农耕,他或许他会深哀自己的致命过错,但并不会因为内心抱负无法倾吐而难以露笑,不会觉得自己的交友、求知的步伐因此而滞涩不前。但他是顽固的、清高的知识分子,所以困于除道德以外的其他更多桎梏。他会清高地坚守更多法则,想要做一个更加符合自己内心设想的人,所以他矛盾,纠结,痛苦。
先生的心是他的归属,是他的安乐窝;是他的牢笼,是他的斩首台。当他把自己的心切开,铺成一张纸,好的坏的一泻而下。我们是他人生教训中第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