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谈了个别人物法则对引爆流行的重要作用,这一篇我将与大家分享流行三法则中另外两个法则:附着力因素和环境威力法则。
附着力因素
在流行潮中,上篇中我们已经说过信息传播者非常重要,但信息的内容也同样非常重要。一则信息成功的具体因素就在于其附着性。要想使事物具有附着力,我们需要找到包装信息的方法,让信息变得让人难以抗拒。
环境威力法则
流行潮的发生还与环境密切相关。如在巴尔的摩,梅毒在夏天比冬天传染得更厉害。理解环境的影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破窗理论: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人来修,行人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栋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这就是犯罪流行潮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可以传染的,就像时装潮流一样,它可以由一扇碎玻璃窗蔓延到整个社会。不过,这种流行潮的引爆点不是某个人,而是所处环境的某个特征。
破窗理论认为,罪犯不是出于本能行事,也不是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对自己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对各种暗示非常警觉,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在身边事物的触动下萌发犯罪念头。
如同我们的内心状态(偏好和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个别人物的影响一样,我们的内心状态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研究环境的影响,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先在学校地下室建设了一座监狱,然后招募了21名心理正常的志愿者。他们从中随机选出一半人充当看守,给他们穿上制服,戴上墨镜,任务是维持监狱秩序,另一半充当囚犯。
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看守们——他们当中有些人原来认为自己是反对暴力的和平主义者,很快就变成了冷酷的训导者。随着实验的进展,看守们越来越残忍。
社会学家的结论是,在某些具体情境下,我们内在的癖性会屈服于强大的情境。性格其实更像是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况和环境下流露出来的习惯、倾向和兴趣的集合体,互相联系,却不是密不可分。多数人看起来好像性格稳定一致,那是因为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我们的环境。
一旦我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容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众人的压力、社会规范和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如果我们想要发起什么潮流,要达到可以流行的程度,什么规模的群体才最有效呢?
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通道容量(the channelcapacity),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接受某些信息时具有的记忆空间。然而,也许最有趣的自然极限还是我们所称的社会通道容量。英国人类学家邓巴发明了一个方程式,在该方程式里,他加入了某个动物属性的新大脑皮质比率:即新大脑皮质相对于大脑的比值。通过这个方程式可以推算出某种动物所能拥有的活动群体最大值。人类得到的数值是147.8,约等于150。150这个数字似乎代表了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最大值。
有趣的是,一些原始部落的村落平均人数是148.4人。军队中作为基本战斗单位的连级的规模也始终在150人左右。如此规模之下,由于存在着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和个人忠诚因素,命令才得以执行,不守秩序的行为才得以控制。
150法则表明群体规模的大小也是一个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微妙的环境因素。将150法则应用于公司组织中的是戈尔公司。但戈尔公司不是受邓巴理论的影响,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领悟出来的。
戈尔公司严格控制每个工厂规模至150人以下。随着规模扩大,公司不断经历分割和再分割。这种小型群体成员根本上说是一种同伴压力:即大家彼此熟知因而别人对你的看法显得就很重要。戈尔公司不需要通常的中层和高层管理,因为小型群体里的那种小范围的随意的人际关系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互相熟悉的人之间会无形中产生一种联合记忆系统,或叫互动记忆系统,这一系统建立在对哪个人更适合记忆哪些事情的了解之上。互动记忆是构成亲密关系的一部分,正是这种互动记忆能力的丧失使离婚变得痛苦。失去了互动记忆,人就像失去了大脑的一部分。戈尔公司具有高效的组织性互动记忆。
戈尔公司创造的是一个有序的机制,这种机制能让新的观念和信息在整个组织内部轻易传播开来,可以由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一下子带动起整个组织。这再次体现了遵循150法则的好处,因为你可以利用记忆的纽带和同伴的压力。
可见,想要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流行潮,你得首先发起许多小规模流行。
以上为我读《引爆点》的一篇笔记,了解培养读书习惯的方法,请点击 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